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十七年”间臧克家的诗歌选本批评,反映着这一时期诗人诗歌活动的某种悖论:一方面,臧克家通过选本的序跋写作与选本删改等批评活动,鲜明地表达了他紧跟时代步伐的激进姿态;另一方面,透过这些诗歌选本批评的某些言说及其策略,显示出臧克家作为一个诗人真诚的一面.臧克家诗歌选本批评中的这种“说”与“被说”,折射出“十七年”诗歌批评的某种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情爱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文本中一直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鲁彦周话剧《归来》却较好地平衡了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之间的关系。在话剧中,作家从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与觉醒、传统婚恋观的解构以及对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等角度揭示着他的婚恋书写,从中渗透着作家对两性关系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诗刊》(1957—1964)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诗歌刊物之一。自1957年1月创刊至1964年12月休刊,共有44条"编者按"。这些"编者按"不仅显示出十七年诗歌与政治间的某些复杂关系,同时也揭示出这种关系背后的某些"历史细节"。但无论是"言说"还是"沉默",它们都显示出十七年诗歌及其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折射出十七年诗坛是一个文学与政治的交锋台、一个多重声音并存的混杂之所。  相似文献   
4.
鲁彦周长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纠缠,这在他长篇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技巧等诸方面均有体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归因于作家心态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也折射出一代作家文学创作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5.
《第七天》是能代表余华的作品之一,无论是从小说的叙述力度还是叙事主题以及文学性上都能体现其创作特点。《第七天》是余华对现实的一种直接书写,它的重点并不是记录社会事件,而是通过人们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来表现人性。余华在敌视现实的同时又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在尊重现实世界的同时,带领人们寻归精神上的"第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