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ELAN嵌入式网络微机控制系统中的实时性问题,给出了ELAN网络系统中的通信处理时间的测量方法,并对网络中的通信处理时间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代码下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通过编程实现以HL7标准的检验数据在检验仪器与临床检验信息系统(clinical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CLIS)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从而解决各种检验仪器的接口软件重用性问题,并保证数据交换的准确性.国内外检验仪器的生产厂家应尽快应用HL7标准,规范仪器通讯接口的数据通讯.  相似文献   
3.
"现世性"(woddliness)在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学说中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身兼美籍阿拉伯裔,既为学院教授同时又投身于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业的人文知识分子,什么是他所理解的"现世性",对我们今天讨论当今时代的文学、哲学与学院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说起,强调了文化、历史的差异和多样一直就是对哲学意识中所追求的整体性、普遍性所发起的挑战;再回到黑格尔的"伟大合题",讨论如何认识我们的时代及普世伦理的问题,在道德的理论性资源相对匮乏的基础上讨论了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沟通与对话是 学术 界颇为关注、并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西方,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然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诞生后一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中,分成了东西两支,一支在苏联东欧 地区 尤其是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东方的马克思主义在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显 然与西方文化有所脱离,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走向了对峙。因此,在今日,倡言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对于消除对峙,跨越隔膜,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编者认为,沟通与对话存在于三个层面: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对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中国的现代 西方哲学研究者之间的对话。我们发表这组文章就是想引导这方面的讨论,探讨沟通与对话 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合适路径,供学界同仁思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电影《阿凡达》,看的人多,说的人少,大家只是欣赏,似乎没有多少话可说。自我的《“地球人”到底有多坏?》(载《艺术世界》2010年第3期)发表后,有人转发给我一篇海外评论,指出《阿凡达》是一部“烂电影”,因为它攻击现代文明;而攻击者自己却并不想过原始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列奥斯特劳斯和卡尔施密特的“启示神学”和“政治神学”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展开了对“法的精神”的讨论,意在反省自身在时代处境中的心境情调,以期引起大家对中世纪神学与启蒙运动中的世俗化倾向的重新思索,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中西、古今之争中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家琪  刘明波  王璇  周有娣 《社会工作》2013,(1):142-151,156
2012年12月14~16日中部地区社会工作高端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等问题及政策走向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从政策倡导、理论指导,实务操作,方法应用等各个方面对中部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做了具体分析和阐述,并一致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介入农村社会工作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政府部门、教育界以及专业刊物之间的互动,并整合了中部地区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资源,推动了中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家琪 《浙江学刊》2004,(2):185-192
这是一篇应答的文章,针对着邓晓芒对<沉默的视野>的批评,作者讨论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其中涉及到理性主义与怀疑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西方认识论范式与"文革"的支配性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如何理解当下时代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相应的哲学观念上的表现以及对启蒙运动的重新反省.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沉默的视野>与邓晓芒的批评,作者无疑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心态、困境与追求重获一种问题意识.在这一意义上,此文更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12日,我作为一名评委,参加了同济大学第15届“青年杯”辩论赛的决赛。双方辩论的题目是:“长生不老是一种幸福还是不幸”。正方为土木工程学院,认为长生不老是一种幸福;反方是材料工程学院,否定这种说法。正方清一色男生,气势轩昂,西装革履;反方三女一男,面有微笑,不卑不亢。这似乎暗合了某种性别上的隐喻:男性多喜长生,女性则更多倾向于今生的幸福。正式辩论前先有一小品演出,其主旨也印证了这种隐喻:一对恋人,男方得一长生不老药,药力只在当晚有效,劝女方一道服用;而女的则犹豫不决,最后弃之不用。结果一半被一窃贼误服,另一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