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今业已进入读图时代或曰图像时代,关于审美的真实问题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在传统审美观看来,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认知,是一个寻求"理念"真理的过程;在现代审美观中,事物直接契入自身,与心灵相通,直接与人的感觉、欲望建立联系,审美变成了主体用心灵和感觉在事物之中发现"真实存在"的活动;而在图像时代,人为图像等同于事物的本身,图像代替事物成了审美的对象。一旦图像成为审美的对象,图像的虚拟便逼走了事物的真实,审美的真实性诉求也就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这样,审美真实的困境所带来的就不止是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且更严重的是,横亘在图像与实物之间的造假者,趁"虚"而入,掌控了人的感觉、欲望和心灵,感性结构变为一种权力结构。本来,虚拟的图像是在与真实的对应之中获得审美品质的,人们钟情于图像的目的不是"以虚代实",而是"以虚观实",真实是美的源发之地和回归之所。然而,当图像审美的真实性缺位之后,无所依托的图像就会在虚拟之像和虚假之情中落入了造假者的圈套,而隐藏其后的便是商业利益、文化霸权以及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2.
陈文育  高雁 《兰州学刊》2007,(6):165-168
距离,是传统美学安身立命之所在.尤其在文艺美学上,"距离"指的是心理距离,人与其所观赏的对象没有利害关系,在看这一对象时审美主体既不从自身的职业角度去审视也不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他超脱对审美客体的实际需要与功利目的,完全以审美的态度直观此物,审美者在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美感.而在文化产业时代,现代审美的"距离观"则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亲近产生美"成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实践理论,"距离"在文化产业美学中应该成为一个需要被重新理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不能仅仅基于对个体的思考,审美趣味和艺术教育理想是指向普遍性的,这就要求整合个体和全体审美力。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说”为营造艺术教育课堂的审美语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出了一种在教学中实现“同知同乐”理想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寻找富于表情的色彩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之一.现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色彩各有其不同的特殊的表情颜色本身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在中国古代,祭祀用以表达人们的感情和理想,不同颜色的作用是不同的,如“六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对对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时,以为自己完全支配着对象却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如果这个对对象的观察思考画面被一面镜子照到并置于我们面前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观察控制对象这个行为本身也作为认识对象被审视着。那么我对他者、对自己的认识也可以被当作对象,从而建立起对对象的认识,形成对认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们发现《铁皮鼓》中的奥斯卡把一个可爱的三岁孩童的形象保持了20年直到战争结束,而此之后他开始长大并变成了一个鸡胸驼背的畸形侏儒。由这个安排对奥斯卡形象的设计及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对战时神化和战后异化的现象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自媒体时代,极具平民特征的自媒体对于社会公益产生的作用,无论在平台提供、爱心集结还是在体制质疑、舆论监督以及意识传播等方面,都是其他媒体所难以比拟的。而这些作用,除了形成了对具体社会民众的帮助之外,也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展开角力,推动着中国"公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