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
米尔斯在<白领>一书中,将"白领"定义为"新中产阶级":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无固定私产、亦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者论之、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较丰厚的年俸月薪,与着蓝领工装并按周日支取工钱的体力劳动者相比,自然高出一个等级,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激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昧.  相似文献   
2.
自然科学的发展往往能为社会科学提供新的解题思路和视角。在探讨生物的进化问题时,比利时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普里戈金使用了“自复制”的概念。生物学上的自复制,指的是在一个共同的遗传基因的基础上对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和变革,从而产生新的、大同小异的个体,这个“遗传基因”(又叫密码),在文学上则与“原型”这一概念相对应。在文学现象中,同一原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反复出现,又产生各各不同的时代风貌,对原型的分析,一方面可以显示出现实社会的某些恒定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让我们通过对原型的…  相似文献   
3.
陈曙红 《学术交流》2006,1(9):127-132
中国近年来兴起了教育消费的热潮,教育消费热的主体是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没有生产资料,需要以脑力劳动为生,他们既热衷于教育消费,也有能力进行教育消费。教育消费热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体制化文化资本,其实质是在竞争文化资本的合法性地位。在“文凭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在新中产阶级个人职业、财物、土地、社会关系等可利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教育消费可以成为资源转换的中介之一,即通过教育消费而获得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运作转换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其他的符号资本。教育消费的外在动因是追求文化资本,而对于追求文化资本的个人来说,文化资本还意味着隐藏在其后的社会收益,“投资于未来”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功用性认识。文凭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准入证书,是现代社会理性发展的结果,但过分偏重学历的竞争,却会导致社会的浮躁和功利的教育消费态度。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