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迅速消失,抢救和保护它们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河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头。但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九莲山帐书文化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帐书上的符箓发展至今有复文、云篆、灵符、符图4种类型。帐书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现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感情的积淀,"旧传统新发展"是其渊源特征,于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凸显出其道教文化的本质属性,由古代巫师道士专属发展至今已为普通民众所掌握,且题材宽泛,形式多样。九莲山人生活在一个有倾诉、有寄托的空间里,帐书不仅能帮助人们释放精神压力,还有助于建构一个结构合理、自我调适能力强的生活共同体,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如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视野大拓展,神话研究如何重构失落的历史,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四重证据法的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建构跨学科的人文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两种手段,二者应该相互依存、互相补益。当前,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设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和打好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问题。为此,要首先解决干部的认识问题,并重塑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信仰,政府要借鉴历史,紧抓法治与民俗文化建设不放松。  相似文献   
5.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3,23(4):11-14
汉画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能离开它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功用进行孤立的研究。作为汉代人丧葬现念的具体体现,汉画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因此,汉画研究应该立足汉代的风俗习惯、观念信仰,结合汉画像的功用和典籍记载,综合分析研究,摒弃以画面猜画面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研究方法的更新,有益于提高整个汉画研究队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汉画研究应尽早建立汉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建设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应形成目前三者激烈矛盾的格局。为此,从理论上阐述守望与建设的辩证关系,并由此升华到民族文化建设的前景展望与谋划,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反映墓主生前生活说辨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汉画像作为墓葬的建筑材料与装饰 ,它本身不表现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 ,更不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 ,它创造的是一个神鬼世界 ,反映了对墓主“生后 (在阴间 )生活”的理想追求 ,是汉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研究《诗经》的文章,谈及《小雅·天保》多从旧说,几成定论。但其题旨、作年以及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颇有明辨之必要。本文谨就上文诸点,粗陈浅见,抛砖引玉。 一 《小雅·天保》的诗旨究竟是什么?自《郑笺》而后,聚讼纷纭。究其原因,乃是“《序》与《笺》语意皆含糊”所致。可见汉代注家对此已不甚明了。毛氏所传《天保》序云:“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郑笺》原意,不外君以德化下,臣以德颂上一类主题,其意甚明。问题出在《郑笺》上。《笺》云:“下下,谓《鹿鸣》至《伐木》皆君所以下臣也。臣亦宜归美于王,以崇君之尊而福禄之,以答其歌。”郑玄认为,毛氏序“君能下下以成其政”一句,并不指天保题旨,而是指其前面的《鹿鸣》至《伐木》等五首的主题。而“臣能归美以报其上”才是《天保》的题旨。根据郑氏的理解,宋人朱熹为《诗》作《集传》时,索性将六首定为作于同一时代的“君臣赠答之歌”。近人多疑之。苦于找不到更好答案,于是把《天保》从六首同一题旨论中解脱出来,而冠之以“文武之世……臣下祝颂周王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在自身原有优良传统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等。提出了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工作的新思考: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