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从逻辑上讲,司法的权威最终必定从根本上需要诉诸于司法独立。从经验上看,司法独立的来源似乎有一种:其一是以体制构建为先,进而通过体制的运作而从外促生、型塑出司法的独立性;其二是通过职业的专业性从而从内在的方面生发出独立性。值得注意并引以为憾的是,就当下中国的司法改革来说,似乎更多地诉诸于前者,而没有或几乎没有考虑后一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日知录》看顾炎武论世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知录》看顾炎武论世风陈秀娟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卓越的学者,他穷三十年之力写出了内容丰富的史学著作《日知录》,全书三十二卷,其中卷十三为论风俗。顾炎武文中所说的风俗不是抽象地讲由时间延积形成的风尚,而是更具体、更多地讲了各阶层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事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人事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现代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那么医院如何由传统的“管事为主”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过渡?这就是人事制度改革所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早在《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就有了五行说的记载,战国时随着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五行说也更为发展和流行.五行是以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为概念解释客观事物运动的学说,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说解释宇宙.这就使人们意识到有一个客观规律支配着世界,因而五行说是含有某种朴素唯物论成分的.五行说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历史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都起到一定历史作用.战国晚期一套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进一步的结合.”(任继俞《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五行说反映在自然观的主流是唯物的,当战国晚期邹衍用它来说明社会历史时则陷入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从很古的时候起,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就有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获得大规模发展,是在西汉,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6.
目前股份公司中的某些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牟取私利。本文试图阐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公平、合理、高效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空间,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秀娟 《东岳论丛》2004,25(3):123-126
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全方位地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内在需求。生活中审美含量的增加促成消费审美化趋势的发展 ,消费审美化趋势的发展又给企业带来一场以审美为追求的革命。企业文化、产品、服务和营销以及企业的生态环境理所当然地要进行审美变革。随着一些指导人们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门类美学与审美教育的蓬勃发展 ,探讨美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企业美学也必将建立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中,为民族传统文化制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其中定位准确是关键,动态地理解文化传统是基础,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其寻找现实生长点则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地理空间中来把握,同时也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因此,“发掘”、“重构”和“输出”的发展战略应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过度使用表示提高程度的强化语,倾向于用单一强化语替代其他同类强化语;最高程度语和减弱语的使用频率较低,对一些高频减弱语的理解有偏差,错误较多;对于强化语语义韵的把握与本族语者有一定差别;不能根据所要表达的语义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语,用词单一、不够准确,受母语迁移影响较大,并呈现中介语学习过程中的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