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论中国东南沿海古代阿拉伯、波斯文碑铭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早期研究的回顾) 运用遗存的阿拉伯、波斯文碑铭研究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世界史学界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发现的阿拉伯、波斯文碑铭的早期研究是由西方学者开始的。大约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前来考察或借助当时来华的传教土的帮助,搜集了部分尚存地面上的阿拉伯、波斯及突厥文的碑铭,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和照片。 对广州怀圣寺伊斯兰历751年(1350)阿拉伯文碑铭研究,始于1859年的迪持里奇。而后,希姆雷于1887年撰文详细分析该碑铭的阿拉伯文和汉文。1911年梯思达尔博士对广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南部的穆斯林小村落在本世纪初叶和中叶曾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对于海南岛穆斯林墓地的关注则是近年来的事。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岛文管会的考古人员在海南岛南部陵水县土福湾村西2公里蕃岭坡东麓土名送路的海滩上发掘出了3块雕刻着阿拉伯文的穆斯林墓碑。其中两块现存陵水县博物馆(11、14号碑),另一块存放于广东省博物馆(17号碑)。 1982年,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岛文管会联合组成的一支考古队除对送路墓地进行发掘,还  相似文献   
3.
泉州何时始有伊斯兰教寺?一共有几个教寺?寺址设在何处?五十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现在,通过对旧碑的校对和阿拉伯文的新译,对这个问题提出我们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沿途各国人民带来蓬勃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在和平繁荣的环境里,这将是世人的梦。中国与海丝路上各国有必要加强更密切的旅游、人文、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国际关系处理方面弘扬郑和精神,以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为原则加强国与国间的关系,创立新的国际秩序,国与国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求同存异、互信协作以争取世界和平、和谐、平等。  相似文献   
5.
1965年,福建省泉州市发现了一方石刻墓碑,刻文是“这是侯赛因·本·穆罕默德·色拉退的坟墓。真主赐福他,亡于回历29年3月”。这则消息披露在1973年9月6日《光明日报》署名“闵桐”的《友好往来的见证》一文中。回历29年,即公元650年,正当唐朝高宗永徽一年。发现这样早期的墓碑译文,牵涉到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我国的论争,轰动了史学界:  相似文献   
6.
泉州位于我国福建省晋江下游北岸,这里气候温润,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手工业和冶炼业相当发达。她面临东海,海岸线曲折,是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早在公元六世纪,泉州就有与国外进行友好往来的记载。公元八至十四世纪是泉州港的繁荣时期。十三世纪由泉州航海归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泉州与亚力山大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十四世纪到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见到这里“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夸赞泉州实“为世界第一之大港”。海外交通的繁盛,带来  相似文献   
7.
明朝至民国时期泉州穆斯林后裔的改宗与复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1368—1398),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复辟,实行海禁令,阻止中外商人的海上贸易,割断了泉州穆斯林与故土的联系;而且由于宋末泉州穆斯林降元的缘故对他们采取了歧视的政策。虽然永乐时期(1403—1424),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给泉州穆斯林带来一线生机,可惜好景不长,从各方面的历史记载看,明朝泉州穆斯林及其后裔一直生活在对其宗教信仰不利的政治环境之中,他们陷入汉民族、汉文化和佛、道教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一时期泉州穆斯林后裔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已把自己看作是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