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6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元好问的创作实际和其他有关资料,对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了一次初步的梳理。认为他虽少有抱负,胸怀济世之志,但在四十五岁之前,他的思想总是偏于旷放和归隐。这是因为:第一、屡试不第;第二、入仕后又未被重用;第三、身处衰世,缺乏应有的政治热情;第四、自然山水对他的陶冶。元好问从被召入京任职后,思想开始发生变化。金朝的灭亡是他思想的转折点。他后期的济世之情一方面表现为对故国的深深哀悼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新朝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
3.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陈长义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高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将它概括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等。盛唐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则以“...  相似文献   
4.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以函海本《升庵诗话》和杨慎《诗话补遗》为主,搜集诸本,“详加考订,伪者正之,复者删之,缺者补之”(丁福保《重编升庵诗话弁言》),辑为《升庵诗话》十四卷。中华书局在《历代诗话续编》的新版中,又辑录遗漏的升庵论诗十八则附于后,使之成为目前《升庵诗话》中最为完善的辑本。《升庵诗话》卷帙宏富,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有专门对诗歌理论的阐述,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有对遗诗的搜录,有考订名物,纠正错误等等,充分体现了“升庵渊通赅博”(同上)的特点。而其中的理论阐述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多有独到之见;“以资闲谈”(《六一诗话》)的内容极少,因此同时代人和后人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明顾起纶所撰《国雅品》称“用修《诗话》,深于辩核”。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  相似文献   
5.
元遗山在他的诗文中,多处论到苏轼。后人对这些论述,认识上颇多分歧,众论纷沓,以至于今。甚至有个别地方完全把元氏的意思误解了。这既是元氏以诗论诗阐说不够明白具体所带来的后果,亦是在元氏诗论的研究中,从宏观上概括的多,从微观上求实的少所带来的缺陷。笔者就自已有限的历览,也妄谈一点拙见,以供治元氏诗论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晋江市青阳街道位于中心市区.区位特殊,地理位置优越,是晋江提高城市化水平,走都市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撤镇设立街道以来.青阳街道积极按照晋江中等城市建设的统一部署,主动寻找城建突破.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各项事业保持健康稳步发展,始终走在晋江前列。荣获了2003—2005年度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当前,青阳街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有坐不住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主动求突破、求发展.不断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7.
试论遗山碑铭文章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元好问的碑铭文章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分量最重,成就是高。其文学价值表现为:第一,不重在写事,而重在写人。写人时,不重在写死者生前做了些什么,而重在写死者的道德品质,才华能力和精神风貌;第二,发警策之论,抒真切之情。议论与人物描绘紧密结合,相互辉映,而且笔端流溢着感情,真挚动人;第三,谋篇布局灵活多变,打破了一般碑铭文章的格式,不板滞,不单调。选材瑰奇,富有灵异色彩。  相似文献   
8.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就《典论·论文》来研究,“经国之大业”和“诗赋欲丽”是曹丕用以衡量文学的批评标准,并指出这二者的关系是在“经国”的前提下要求作品“丽”。笔者则以为,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的衡文标准,并不是文学在功用上能够“经国”,也不只是形式上的“丽”,更不能牵强地把二者拉在一起。因为主功用乃是汉代绝大多数理论家在中央集  相似文献   
9.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热烈学习《邓小平文选》,党中央提出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的决策的时候,开展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意义是特别重大的。近几年来,在我国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原因虽多,但没有很好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邓小平同志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