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人们更多着眼于外部因素(主要为供需矛盾)来分析原因和采取措施,往往缺乏对大学生内部素养的关注.其实,以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视域,通过考量他们自身存在的诸如独立性、专业技能、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创新能力等问题和现象,多维度解析和反思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扎实提高心理素质,主动强化创业意识等措施不容忽视.此种反思及措施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全面而丰富的和谐思想。它涵盖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以及国家之间的和谐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史料,高度评价了契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与调和佛儒关系上的贡献和地位。分析认为,宋初儒者排佛思潮高涨,佛家对此往往采取规避、辩解的立场。并认为,契嵩针对当时的排佛思潮用雄辩的议论和系统的理论回应了各种排佛主张,强调儒、释之道一贯,并著《辅教编》论述“儒释会通”思想,不仅缩短了佛儒之间的距离,而且在促使佛教儒学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合肥地区的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学生对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还有一点偏差,生命行为不能完全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有必要多方面加强高校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5.
福田思想是佛教教义中极具号召力的慈善思想,是佛教实施慈善事业的重要理论依据。作为异质文化,佛教在与中土儒、道伦理相融摄过程中,其福田观念中积德行善、自利利他等要素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并内化于人们的价值信念中,使之成为社会道德伦理存续的重要心理根基。此种价值信念在实践上表诸于扶世助化、社会救济、生态保护等社会功能,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慈善事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发挥佛教福田思想在社会慈善领域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朱升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治武功并著.朱升的政治观念深受朱熹及陈栎思想的影响,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强烈的担当与道德意识.这使其在社会政治上呈现出“首陈三策”的政治关怀;“适时勇进”的正统观;“通其民情”的民本观;“力行仁军”的军事策略以及“力荐三贤”的人才观等丰富思想.朱升社会政治思想不仅对朱元璋创基立国及初期政局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新中国及此后政策的制定也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升不仅是元末明初“网罗百家,驰骋千古”的硕儒,也是一位“国家重望”、“辅运名世”的开国功臣,文治武功并著.他在政治上伸张“王霸并举”的治国之道,既承扬了孔孟以来以“王道”之德政治理国家,又积极主张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事实上,朱升的治国之道不仅对朱元璋创建明帝国及其初期政局稳定起到了启运之功,而且在儒家政治发展史上也展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8.
理欲关系作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问题倍受历代学者关注.朱熹在继承宋儒理欲之辨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明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该观点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伦理思想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影响深远.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探讨的文章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现代化之关系是生生不断的双向运动过程。背弃儒学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儒学都是不可取的。厘清传统儒学中具有恒常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智慧资源,多角度探寻儒学与现代化之契合,彰显儒学新的生命力,业已成为时代要求破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老子生态智慧的特点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思想中蕴涵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通过厘清发掘,一方面系统地呈现出了诸如整体观——"道生万物",生态规律观——"道法自然",生态平等观——"物无贵贱",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生态发展观——"知止不殆",生态生活观——"少私寡欲"等观点;另一方面也理性地考量了其生态智慧中不容忽视的局限,诸如由其思想中的神秘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人对科技的深入探索,过于强调天人的统一而对人之个性关注不足以及不可否认的保守性等。这种客观解析的态度将利于更好地继承老子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