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雨佳 《老年世界》2014,(15):40-40
一般来说,高温、强光、潮湿,是药品质量的“杀手”。高温可以使生物制剂中的蛋白质变性而失效,也可以使某些中药里的挥发性成分大量挥发,从而降低药效。而空气潮湿时,药片会受潮松散破裂、变色粘连,导致失效。进入夏季,不但人要“纳凉避暑”,药物也一样,一定要选择适宜存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1.银耳汤是一种高级营养补品,但一过夜,营养成分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会破坏正常的造血功能的。  相似文献   
3.
霍雨佳 《老年世界》2014,(12):34-35
传统中医认为,“夏三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的确,夏日气温常常在37-39度,大大超出了人体平常耐热的程度。受热时间过长、身体过于疲劳、没能及时补充水分等都会导致中暑症状出现。另外,夏季湿度普遍较高,人体容易受暑湿之邪侵袭而生病。  相似文献   
4.
论贞观之风     
[“贞观之风”一直被后人称颂,而什么是“贞观之风”?专论者少,本文将之概括为“诚信待人,兼听纳谏”八字,作者认为“贞观之风”是唐太宗取得辉煌的武功和文治的主要原因。因其诚信待人,故得人心,竭力为其打天下治江山;因其兼听纳谏,故能集众智成大事,取得贞观之治。“贞观之风”对后代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情与法,习惯的看法是:处于两极,不可调和,也就是说讲情不能执法,执法必须无情。古往今来,严于执法的,都被人看成冷冰冰的铁面人物,那位包公便是这样被典型化的人物。而执法的大都被受刑者所怨恨,甚至遭到报复,死于非命。战国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司马迁称为“天资刻薄人”的商鞅,他协助秦孝公变法,太子驷犯法,因是君嗣不能施刑而黥(按:刺面之刑)其师公孙贾,故太子驷深恨之,及其继位(称秦惠王)便将商鞅车裂,尽管商鞅对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事物往往是相反而相成,处于两极对立面的矛盾事物,也就具有趋向统一的因素,情与法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就是把被人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特别是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后,将一批老中青学者组织起来,结成了一个研究“三国学”的学术群体,不断推动了三国研究的深入开展,使“三国热”越来越热,尤其表现在“应用研究热”、“旅游文化研究热”。其取得的不少开拓性的学术成果,不仅提高了这部不朽名著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借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霍雨佳 《老年世界》2013,(13):40-40
传统中医认为,“夏三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的确,夏日气温常常在37-39度,大大超出了人体平常耐热的程度。健康人也容易因为受热时间过长,身体过于疲劳,没能及时补充水分等原因而出现中暑症状。而体弱者(如老人、大病初愈及慢性病患者),如果不在饮食起居、适应气候方面多加调节,就更不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抗病能力了。体弱者如何度夏,方法有很多,但核心是要因天制宜:(1)注意避暑。夏日里,体弱者应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一般来说,晴日里,上午九点以后就不宜外出了。  相似文献   
8.
霍雨佳 《老年世界》2014,(24):41-41
数九寒冬时节,人体对气象环境尤其敏感。例如光照强烈时,人体会感到温暖舒适,而室外迎面的寒风,给人的感受则是刺骨般的寒冷。当然,人们在冬季关注气温高低是没错的,但更要关注居住温度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何做人先立身?任何人要取得成就,绝不是一蹴而就、一举成名的,都必须有个形成的过程。因为要取得成就,要有德有才,而德才都需要积累,经过长期的主观的努力和实践的锻炼。立德要常内省和向贤者看齐,多积善才成德;才能,要努力学习,这包括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物以类聚,人以群力”。重用什么样的人,便会带来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