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毛泽东早于西方接受美学 2 0年 ,创立了他的文艺接受论。毛泽东的文艺接受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有三点不同 :一、基本构架不同 ,西方接受美学的构架是作家———作品———读者 ,毛泽东文艺接受论的构架是人民———作家———作品———人民 ;二、文艺的接受过程不同 ,两者虽然都经历三个过程 ,但内涵基本不同 ;三、两种接受论的创立者的状态不同 ,西方接受美学仅停留在理论上 ,而毛泽东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既创立了自己的文艺接受论 ,又亲自实践 ,成为最佳的文艺接受者  相似文献   
2.
美育论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一种渗透理性的感情形象教育,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有助于发挥人的内在本质,走向人格的完美;它应与德、智、体诸育同时受到重视,协调发展,通过“施教于美”,达到“以美启真”、“立美造人”的目的;形象思维是现代高科技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认真汲取全社会的审美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是造就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社会,美育对提高生产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我国美育的优秀传统,就必须注重美育的非功利性、思维的整体性、艺术教育的典型性。以美育人,势在必行,它必将是全社会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有一些同志在谈论人性问题时,不是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而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错误地把"抽象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笔者拟对"抽象人性论"这种非科学抽象的不正确之处,谈几点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他的审美实践中,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认识论。我们尝试着以他的认识论为导向,结合其他方面的论述,从以下七个方面作些阐释。不当之处,愿得到各位名家的校正。 一 审美认识的出发点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谈到了一般认识的出发点:“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性的,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就是说,一般认识从感觉开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了审美认识的出发点,即艺术美源于生活。他谈到的生活就不同于一般的感觉经验,而是生活的形象美。 这样就揭示出审美认识的出发点,不是感觉,而是完整的形象。这两种看法虽然都承认认识“开始于经验”,但所取得的经验形态却是不同的。一般认识所取得的“感觉经验”,“只看到各种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审美认识所取得的是“形象经验”,它一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把世界观转过来去分析问题,去指导工作,就成了方法论。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作为不证自明的命题已列入中国哲学教课书。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左”的东西,说“这个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左”的教条主义思想在哲学中的反映”。笔者持与此相反的看法,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是由于过去未做过具体的论证,才引起了某些误解。现将这一命题论述如下,以求教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共产党宣言》不是强调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他说:“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民主。《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也是为了这个目标。”①对此本文提出不同的看法与之商榷。《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为什么要起草这个纲领呢?他们说:“是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共产党宣言》是要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矛盾精髓说”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这样提出问题,是鉴于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只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他有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加以“说明和发挥”。但是,他也只是留下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也没有来得及在《哲学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大写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探析靳绍彤一、在儒道互补中发展的民本思想儒学创始人孔丘,为什么要坚持“克己复礼”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怎样使奴隶主继续维持他们统治呢?当时残酷的现实,不堪忍睹,而看今后,又没有方向,于是孔丘作了历史的回顾。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