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夕阳西下,夜色凄迷.当城市的黑夜亮起万家灯火的时候,各个高校的大门口,便涌出一股人流.他们不是去谈恋爱看电影,不是去逛商场会朋友,而是渗入各不相同的家庭,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担负起家庭教师的神圣职责.据有关部门调查了解表明,南京市一些大一些的高校学生目前在外担任家庭教师之职的均在千人以上,最多的则达三千余人.这些数字加在一起,自然就不再是一个可随便忽视的数据了.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教师来说,他们确实认认真真准备,兢兢业业授课,很好地担负起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相当多心田迷茫的学生.也因此得到点拨,学习成绩有了长足进步,有不少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下游的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因此而跻身前10名、前5名的行列,令人振奋昂扬.然而社会是复杂的,来到各高校聘请家庭教师的人鱼龙混杂,外出担住家庭教师的学生其素质也良莠不齐.在今天这样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量化自我”的兴起,让渡隐私成为与自我监测伴生的显著问题,呈现出功能性的悖论。立足于此,对该群体的质性研究发现:受数字化生存惯习的影响,量化自我群体的隐私感经历着技术社会的“脱敏”,让渡数据变得习以为常;而在使用过程中,量化自我从多样的情境中形成让渡有益的行为理念,从而将数据监控化用为自我跟踪;最终,隐私关注与授权超越了“是否构成/侵犯隐私”的规制界定,以“如何私密”的实践策略反映出对私人数据的选择和管理。鉴于此,理解数字社会的隐私让渡需要从侵权范式回到“隐私与关系”之中,在动态的实践视角下探寻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3.
新闻法治是法治国家对新闻业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新闻立法还相对滞后,影响了新闻法治的进程。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务实的手段,推进中国的新闻法治。  相似文献   
4.
5.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是研究公民隐私保护的关键问题。在过往的研究中,“边界”多被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讨论。实际上,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圈子”为核心,公私边界相对比较清晰。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网络交往成为一种常态,圈子的边界不断向外渗透扩散,公私边界逐渐消融,而“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核心。随着关系作用的不断增强,隐私主体普遍通过持续的信息交流来维持情感和获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隐私实际上完全处于公共领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侵害风险。  相似文献   
6.
国家新闻出版署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对全国100份报纸的抽查中,明显搞“有偿新闻”的报纸有10种,计21个整版。“有偿新闻”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介绍某一地区的综合情况,如市、县或地区的“专版”;二是介绍某一种产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在雨中行走,倏忽之间一把雨伞向你悄悄递来。这时候的你会想什么?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位陌生人的名字,但你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份温情;你会感到这个社会是文明的、健康的、温暖的。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信息权利和信息义务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人们在信息表达方面享有的自由度较之于传统媒体时代有了巨大的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表达权利的滥用.但这种权利的滥用不是网络传播必然的结果,更不是限制人们信息权利的依据.网络的开放性为网民滥用信息权利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实现信息权利和信息义务的平衡提供了可能.从宏观的空间视角和较长的时间视角看,网络的网状传播特点正在不断推动信息权利和信息义务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全体公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的结果一方面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也使某些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另一方面许多法律无奈也在这种关注中体现出来.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不仅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警示、倡导等作用的发挥,推动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开展隐性采访时,场合在许多时候会成为决定这种采访是否合法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新闻报道功能的特殊性和隐性采访报道内容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通过区分场合的不同,来为隐性采访的实施寻找合理的空间。场合一般分为公开场合和私人场合。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是可以昭示于人的行为,可以适用隐性采访。而在私人场合,个人有权排除一切外来干预,故不适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