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极大地拓展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不但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狭隘性,还促进了其学术含量的提高和理论创新可能性空间的开拓。然而,尽管在这20余年里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但从广度和深度上看仍显不足,这具体表现在某些重要的理论家还未被介绍和研究,对某些重要理论家思想的理解也不甚深入(有些甚至有偏差)。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新返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在这片已被开垦过的“沃土”上进行深度的耕犁。张一兵先生的《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从反对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出发,赫勒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视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做法排斥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历史命定论.通过阐发一种民主的自由理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她力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主体向度,为当前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赫勒的激进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特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3.
颜岩 《社会科学研究》2007,42(4):115-121
本文主要评析美国学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从现代概念入手,通过剖析“后”之内涵,凯尔纳为我们分析了“后”现代的语义星丛。接着,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群基础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抽象”概念、德波的“景观”概念和鲍德里亚的“类象”概念,凯尔纳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向后现代的思想史路径。  相似文献   
4.
布达佩斯学派站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重新反思和考察了家庭变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认为只有从家庭变革出发,让日常生活朝着人道化的方向改变,社会革命才是可能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结构和功能上尽管发生了重大转变,却仍然是一种制约人发展的社会制度,"公社"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将为社会革命吹响号角。研究和辨析布达佩斯学派的家庭变革理论,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障民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苏东学者拉宾认为,考虑到《1844年手稿》中的第二、三手稿广泛运用了关于李嘉图、穆勒等经济学家的摘录资料,而第一手稿中却没有引述这些资料,故设想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不是一气呵成写出的,具体说来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843年10月开始,马克思先作了萨伊和斯卡尔贝克的摘要,即第一笔记本,然后作了斯密的摘要,即第二、三笔记本。与此同时,马克思写出了《1844年手稿》的第一手稿。在随后的第四和第五笔记本中马克思摘录了李嘉图、穆勒等经济学家的著作(包括对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摘要),从而最终完成了第二、三手稿。我完全同意拉宾的假设,除了他所说的原因外,我发现从两文本的内在逻辑上也能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实践及物质两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定位问题是肃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争论的关键。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但整个世界最后的基础不是实践 ,而是物质。马克思哲学是地地道道的物质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7.
颜岩  曹传喜 《职业》2014,(2):120-120
技工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定的制度,组织协调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各种力量,保证其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为此,必须认真探索和研究技工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历史现象学是其理论中主客体两大向度走向统一的必然产物。其创立的重大意义在于,实现了哲学理论批判与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的真正统一,使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进一步深化,并直接促成剩余价值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颜岩 《东岳论丛》2005,26(4):133-137
晚期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种变体,凯尔纳的“技术资本主义”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凯尔纳认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资本的有机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格局。这种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多有继承,同时,对马克思关于技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出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