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孙犁:新牧歌文学的创造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新牧歌文学的创造者马伟业这里所说的新牧歌,是指在艺术情调上与传统牧歌文学有很多相似处,但在实际内容上却大不相同的一种文学;而这里所说孙犁是新牧歌文学的创造者,是指孙犁既创造了自己的新牧歌文学,又带动和影响了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史上新...  相似文献   
2.
周立波无疑受到肖洛霍夫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别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而是从题材选择到主题开掘,从人物关系设置到性格塑造,从艺术形式选取到技巧运用,直至作品的整体风貌,周立波都有意识地借鉴了肖洛霍夫。但借鉴并不等于模仿,在借鉴的同时,周立波根据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了独立的创造,从而使自己成为“中国的肖洛霍夫”。  相似文献   
3.
在端木蕻良看来,一件艺术品是否伟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学的深度。他的全部创作,都表现出一定的深度感。可以说,“深度”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深度感是靠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多种努力实现的,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家通过明确的理性介人来实现作品的深度.他认为“文章的深度就是思想的深度”,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一个精纯的思想系统,而想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①。因为只有以精纯的明晰的思想为指引,才能深刻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没有思想的人绝不会体验身受的生活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马伟业 《学术交流》2006,1(8):173-176
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意见:即认为凡是30年代在东北生活过的作家都是该群体成员,认为他们彼此与鲁迅的关系和鲁迅的扶植是联结群体的精神纽带,认为群体存在的时间是从1936年初到抗战爆发,认为群体在艺术上尚未成熟等。其实该群体是由10多位在东北沦陷前后从这里走出的小说家组成的,联结他们的精神纽带,是他们生活在相同的地域环境和相同的历史条件所促成的相同心态。该群体在1936年形成后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其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5.
一个半世纪以前,德国作家施托姆在他著名的中篇小说《茵梦湖》里写下了一个哀艳凄惋的爱情故事。谁知这个十九世纪中叶发生在莱茵河畔的爱情故事,竟在它诞生的半个多世纪以后,远涉千山万水,来到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地,在一片陌生的国土上风靡开来。它象长空中一束耀眼的闪电,照亮了中国现代作家的灵感之光。很多作家以它为鉴,获得了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生活的独特理解,进而又为自己找到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从现代文学的发轫到终止,这种影响一直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正是在它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类思想风貌和艺术格调都与之相似的作品。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分别以周全平的《林中》(1925)、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1932)与萧乾的《梦之谷》(1938)这三部中篇小说为例,探索一下《茵梦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如果我们把这几部作品与《茵梦湖》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它们都仿照《茵梦湖》的样子,为作品设计了一个凄惋忧伤的爱情故事,都通过主人公美爱情的被毁灭,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扼杀人性的不自由的婚姻制度,为被摧残的青年男女的纯洁恋情唱出一曲哀惋的悲歌。  相似文献   
6.
在为时不长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们比较关注妇女命运,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笔触伸向妇女的生活天地,塑造了一大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女姓形象。在这熙熙攘攘的女姓形象群体中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与佐藤春夫马伟业“五四”时期,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刚一面世,便令人惊讶不已,就连他的留日同学都不无迷惑地说“中国哪有这一种体裁?”①此后他的创作的每次变化,都使人频生困惑。从抒情的《沉沦》到写实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再到荒诞的《十三夜》,人们很...  相似文献   
8.
论肖红的生命体验马伟业毫无疑问,新时期的肖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最初的“反帝爱国的女作家”的提出,到后来的“改造民族灵魂”的女作家的确认,人们的认识越来越逼近对象的实质。但遗憾的是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直到目前仍然停留在这一认识水平上。然而,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