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晚清对戏曲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出于"新民"的目的而提倡的"戏"、"说"合一的"小说中国"理论,已经看到戏曲"剧本"对"营造人心"的作用;而稍后的戏曲研究者对剧场与舞台表演的功能的认识,已经涉及到戏曲艺术与"小说"的差异;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民智"的现状使得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的聚焦由此发生,"粉墨"英雄遂成为"戏曲中国"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女性形象,被打上深深的"男性"眼光的烙印。从主体性的丧失与配角地位、欲望化叙事与文本"骚扰"、符码化的"女体"与男权政治三个层面,分析《尘埃落定》的男权主义话语,正是这种话语的"沉醉"导致了一个个鲜活的"西藏女儿"的真实面目被遮蔽。  相似文献   
3.
创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晚清"现代性"的中心内容其重心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即"新国民"上。对于这样一个未知的"主体"的寻找"、想象"与构造,折射出近代以来尤其是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由于本土话语资源的缺失造成的焦虑。"侠"与"英雄"的想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启用,而"启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活"与"复制",而是意味着在新的"时势"下加以"重构",淬厉"其"旧",采补"他"新",后者构成了"英雄"想象的"现代性"起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一种“节汇成本比较”的方法,对上海市集成电路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上海市在这两个产品领域发展重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越界”是1990年代马华新生代散文发展的重要特征,路径有二:其一是“跨文类”,即打通散文与诗歌、小说诸体裁间的壁垒;另一是“次文类”,即将文学与社会学、人类学诸学科间的界限打破,在散文内部形成各种微型文类。论文拟考察新生代“越界”的资源、过程,并辩证其得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