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张东荪在 2 0世纪 4 0年代前后对知识分子自身角色与使命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与深入的剖析 ,他既肯定了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这一阶层自身存在的弊端 ,认为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 ,知识分子应根据时代要求 ,既要保持传统士的品节 ,本着自己的信念与良心 ,发出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的、强有力的声音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服务于整个社会与整个文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回应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张东荪对"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追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哲学是唯真是求的精神;从对哲学是否有独具的方法之追问中可知,与其说哲学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不如说哲学是一种态度,即彻底怀疑的态度、批判的态度、求整全求会通的态度;从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来说,哲学是文化之核心与本质的部分,它可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张东荪对哲学特性的自觉,是为了申辩哲学的生存权利、寻求哲学的发展之路,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秋丽 《东岳论丛》2005,26(5):163-166
20世纪40年代,张东荪对原有的真理相应说、配合说、效用说进行了分析,在知识社会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不仅有对不对、合不合、成不成之义,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得不信之感及对文化的满足。由此他既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又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同时把真理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休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儒家的生活方式、休闲理论和人生境界。其中,休闲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精神的、德性的愉悦。因此它提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注重德性培养的同时,儒家又以六艺的熏陶使人们更富有生活情趣。休闲娱乐的方式有很多,儒家提倡一种健康的休闲即倡益者之乐,戒损者之乐,以使我们过上乐而有节,安闲从容的美善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论《论语》中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荪以西方近代伦理学思想为依据对《论语》中的仁进行了阐释,视"仁"为一种能统摄诸德之德,而仁本身又不可从概念的意义上加以界说,而只能从求仁的工夫、途径以及初步的仁与最后的仁等方面来显示仁的深远广大。可以说,他为我们提供了对《论语》中"仁"的一种阐释,能引发我们对"仁"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东荪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非常注重对言语问题的研究。他从言语的角度,以求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思路,对中国文化、逻辑、哲学的特征进行了自己的探讨。他指出,言语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逻辑有别、哲学迥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文化、逻辑、哲学并非人类的普遍模式,它与中国文化、逻辑、哲学是各具特性的不同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探讨的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的学术环境里中国哲学是否存在、何以存在的问题。对此,张东荪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以人类文化多元论的立场,从中西哲学之异的角度阐明中国哲学的特性,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思路对如何保持文化独立性,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与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即素质教育将是教育史上的一次理论大综合;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上述三项目标或任务是不会自发完成或实现的,它有赖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应以奖励为主,但适当、适度的惩罚亦不可少。适当、适度的惩罚具有以下教育心理蕴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心理承受力、责任心,塑造学生的坚强性格和优秀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抗拒诱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使部分学生在道德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必须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发挥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