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谈起心学,人们往往要把陆(九渊)王(守仁)并提,久而久之,心学便获得了一个更为精确,而具体的名字──陆王心学。然而,这个名字在表明陆学是心学的初始阶段,王学是心学的集大成、二者都是心学的最主要代表的同时,似乎又暗示了这种内涵:陆、王的学说只是师承关系、渊源关系,二者一脉相通,大同小异,只有粗略、详尽之分,并无本质之别。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认为,陆、王的学说固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继承关系,“心”在两人的哲学中固然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这并不能证明陆、王的心学是相同的。与此相反,陆、王的心学处处显示了不容忽视的差异和对立…  相似文献   
2.
魏义霞 《江淮论坛》2014,(3):103-109
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目光投向了先秦诸子和先秦哲学。他的先秦诸子研究既是追溯"学术源流"的一部分,又服务于立孔教为国教、论证"百家皆孔子之学"的需要。康有为的这个做法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同时内涵着理论上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康有为那里,教与学相混,孔子之学、孔子之教、孔学、孔教异名而同实;严复强调教与学各不相涉,始终侧重对教与学进行区分。这使康有为、严复所讲的教呈现出宽窄之分。康有为将教理解为教化之教,将保教视为保国的不二法门;严复对宗教的态度与康有为大相径庭,认定宗教与科学、自由相悖,反对通过保教来保种、保国的做法。康有为、严复对孔子思想以及孔教的理解既有差异,又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使康有为与严复宗教观的比较成为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生哲学,是指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人性论、价值观、幸福观、行为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人生哲学的内容。如果说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宇宙观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那么,直接指导人们生活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则是人生哲学。中国的近代(1840—1919)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历史舞台。此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进步阶级,它们是中国近代维新、革命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中国近代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家几乎都  相似文献   
5.
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别具特色、最为基本的范畴之一,相当于当代哲学的精神、意识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对心予以了重视,着重阐述了心的善良本性,探讨了心在认识领域的突出地位,使心成为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核心。正是孟子首次树立了心的权威,使心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很快在中国得到了信奉、改造和传播。佛学理论主要是论证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的虚幻和彼岸世界(真如世界、涅 世界).的真实。实际上,佛学所讲的真如、佛性就是心本性,佛学的许多派别其实就是“心学。唯识宗、天台宗、禅宗的基本理论就是论征心本…  相似文献   
6.
魏义霞 《求是学刊》2001,28(2):112-112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 ,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人学。尤其在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目睹了一幕幕贬损人格、泯灭人性的历史悲剧 ,解读马克思人学的精深内涵 ,弘扬人的价值与意义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奎良教授的《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简称《回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马克思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回响》溯本逐源 ,一方面在对西方哲学史的沿革脉络进行宏观透视的过程中 ,得出了西方哲学史的变革是按着神本—物本—心本—人本依此展开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和主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瞩目的热点话题。对此,目前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性和政治性。多元性指近代哲学熔古今中外、唯物唯心、科学宗教为一炉,并非单一成分的封闭体系;政治性指近代哲学与政治联系密切,是为现实斗争做辩护的。本人承认中国近代哲学的纷然庞杂和服务于政治的特性,但对据此把多元性和政治性界定为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不敢苟同。因为把多元性和政治性界定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失于肤浅分析和表层论述。这种提法充其量是旁敲侧击,不…  相似文献   
8.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较为系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其特点是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性的觉醒,又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随着佛教的渗入和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以业报轮回为核心内容的灵魂不死观念的变相。而佛教灵魂不死所具有的道德威力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近代思想家们崇尚的灵魂不死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功用,使灵魂不死延伸为一种贯穿自我、民族、国家和人类并跨越时空的永恒精神。它启迪现代人从更深的层面上思索和追求人类历史留下的不朽精神与风采  相似文献   
9.
本体之辨:从康有为到谭嗣同魏义霞,陈章范同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启蒙思想象,康有力和谭嗣同对本体的殖构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比较和剖析两者宇宙观之异同,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他们的整体思想以及理解和评估中国近代哲学都是大有神益的.康谭二人在本体论建构上有着相...  相似文献   
10.
对于知行关系,宋明理学家都突出知的主导地位,强调以知为先、以知为本。由于侧重知、行以及知行关系的道德内涵,理学家由知行讲到格物、致知,并在对知的侧重中将格物、致知都归于知。理学的知行观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工夫,以超凡入圣为目标。这些迎合了宋明时期加强道德教化的需要,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上下、尊卑秩序进行辩护。理学家对知、行道德内涵的挖掘具有积极意义,提升了人的生存品位和精神追求;但在对知行伦理维度的凸显中忽视了知、行的其他维度,导致了对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需要的漠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