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孝亲观: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社会就存在着儒家血缘第一和家庭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孝亲观则是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与核心。由于“孝”被儒家抬高到了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因此,原本体现人伦关系的孝父观念被投影到封建官僚政治上就放大成了忠君思想,君臣关系也被儒家伦理道德化了。印度佛教伦理道德主张等平利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或开创性的成就。特别是诗歌创作,更是达到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境界。唐代文化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人们对此大概是不会有异议的,但要正确解释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却并不容易。近年来的论者较多地强调了政治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富裕,中外交通发展对唐代文化繁荣起了促进作用,这些当然是对的。但具备这些社会历史条件的朝代并不仅止于唐,其余的朝代却并没有都象唐代那样在文化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可见唐代文化繁荣还有其特殊条件。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文化固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国家权力对文化的促进或破坏作用也不可低估。唐王朝实行的文化政策就是促成唐代文化繁荣的特殊条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魏承思 《社区》2012,(2):18-19
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人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  相似文献   
4.
在复旦大学一座幽静的小楼里,我拜访了从北京来沪讲学的著名历史学家庞朴同志,请他就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谈谈看法。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目光更多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讨论是在市委宣传部组织下,发动社会有关各界参加的一项大规模文化工作研究讨论活动。这次活动作为上海文化工作规划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咨询研究阶段,已经以《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调查报告集》、《文化理论研究论集》、《关于制定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建  相似文献   
6.
1986年5月10日至14日上海召开了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央和上海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与京、沪思想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共三百多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上海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进行了综合研究。会议高度评  相似文献   
7.
略论唐五代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问题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颇有进展。但是一般论者都忽视了商人在割据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有助于对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有进一步的认识。五代十国政权是唐后期藩镇的延续,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兼及五代时期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它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十二年前,我的兴趣完全在文学上.而后才走上了史学道路.回味这些年的甜酸苦辣,很有些感受,愿意和青年学者们交流一下,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教.一、叩开史学之门初习史学时,听人说,吴晗教授治明史的功力得益于当年抄张廷玉的《明史》.于是,我也效法前辈,抄起金兆丰的《中国通史》.因是文言文的章节体史书,我以为:一可学通史知识;二可提高古汉语水平.抄了三分之二,才得遇著名历史学家杨宽教授.我写信向他求教,并讲了抄书的情形.杨宽教授几次热情复信,向我这个索昧平生的中学教员指点治学门径,阻我继续从事抄书的无效劳动.当时,我的兴趣在秦汉史,杨教授嘱我“前四史”是必读的.于是,我一边在复旦大学旁听中国通史课程,一边开始标点《史记》《汉书》《后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年,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五百卷,不仅是汉代至宋初野史小说之总汇,也是一幅中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从里边,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历史的本来面貌.而在喜欢粉饰太平的官修正史里,我们则经常被历史的迷雾所笼罩.例如,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唐代吏治在历史上是比较清明的.尤其提到贞观至开元年间“太平盛世”的吏治,所得到的印象总是“公正清廉,仁义勤勉”.但是,透过《太平广记》的怪语村言,我们则不难看到唐代吏治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