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3篇
综合类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文艺报》在1983年曾就如何看待五四文学的历史传统问题进行了讨论,谢冕与童庆炳两位同志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我以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很大的片面性。早在三十年代的左翼革命文学运动中就有不少革命的评论家把五四文学说成是简单的从外国“移植”过来的资产阶级文学,因而要给以全盘否定。到了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才给  相似文献   
2.
<正> 鲁迅并不以写诗见长(虽然他也写过新诗和旧诗),但却早就被称为伟大的诗人。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思想家兼诗人的气质,而且也因为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和散文,都饱含着诗的成分:诗的感情、诗的想象、诗的语言。对于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是无法深刻了解鲁迅的作品的。许广平说过:鲁迅的性格特点是:“对于有些人过于深恶痛绝,简直不愿同在一起呼吸,而对于有些人又期望太殷,不惜赴汤蹈火,一旦觉得不副所望,便悲哀起来了。”这正道出了鲁迅的喜怒哀乐具有较强烈的敏感而热情的诗人气质。自然,他的这种感情和气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国际范围内的“反修斗争”。这一运动的结果并不成功 ,而受害最大最深的还是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今天 ,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道路上跋涉前进的时候 ,认真反思这段历史 ,其积极意义与我们对十年“文革”的清理和反思是一致的。只有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二三年,北京出现了一个以胡适、徐志摩为首的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新月社。据徐志摩说:“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了新月社。”(《剧刊始业》)新月社成立之后的最初几年,在政治上和现代评论社比较接近,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两面性;在文学活动上主要是聚餐会上清谈。当时他们的成员都是以个人名义在国内各报刊上发表作品。一九二五年,相继参加的有闻一多、梁实秋、朱湘、刘梦苇、饶孟侃、于赓虞等,多数都是诗人,很自然的聚餐会上清谈的中心就是新诗。一九二五年十月,徐志摩出任《晨报副刊》主编,这样新月社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一九二六年四月,他们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刊》(每周一期),有计划地从事新格律诗的倡导与创作活动。《诗刊》虽然只出版十一期就“放假”了,但由此他们却开创了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月诗派。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不仅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艺的最早的认同者与引进者,而且离开这个大参照系,几乎不可能深刻准确地认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一、“西方最近思想”的认同与引进应该看到,和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样,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各个流派,也是作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也是对同时代文学艺术发生了深刻影响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潮不仅和同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潮隔岸对峙,而且它们内部的各个流派之间也互不相容,如同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相互驳难一样。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演出了二十世纪前半期世界文化思想史舞台上波澜壮阔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1917年,在俄国出现了以波格丹诺夫和普列特涅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十月革命以后,该协会便成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的最高文化团体。它的理论家与领导人摘引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主张象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一样,彻底否定过去与现有的一切文化艺术,同时依靠少数无产阶级的文化专家  相似文献   
7.
<正> 近来有人指出:在我们面前站立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历史上有血有肉的鲁迅,另一个是鲁迅研究者笔下的经过种种描绘的鲁迅。这的确是事实(当然后者已经不只一个鲁迅了)。从道理上讲这二者应当是统一的,研究者笔下的鲁迅应当反映历史上鲁迅的真实面貌。可是,  相似文献   
8.
魏绍馨  魏晓耘 《东岳论丛》2001,22(2):123-126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从文化革新的立场出发 ,团结了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开展了中国戏剧改革的认真讨论。他主张联系现实斗争 ,引进易卜生主义与悲剧观念 ,这不仅是当时戏剧改革的需要 ,也是五四新时代提倡思想独立、敢于说真话的必须。在当时对待民族戏剧的态度上 ,胡适与钱玄同、周作人不同 ,他从历史进化论出发 ,一方面对传统旧戏剧、特别是元杂剧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另一方面又力主学习外国新戏剧 ,“取人之长 ,补我之短” ,努力发展民族新戏剧。但是他对传统戏剧的“遗形物”的夸大描述 ,仍然反映了五四时代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9.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评价的历史反思魏绍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有关中国社会问题的严肃而认真的争论,这种争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影响。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则对这些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探源魏绍馨早在二三十年代,许多人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对五四白话文运动及整个新文化运动进行初步的反思与总结,他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虽没有形成共识,但有一点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决不只是几个人闹起来的,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