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死亡诗社》中托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阐述自由发散式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是家训史上的定型期。汉代家训与先秦家训相比,在文学性方面增强了。主要表现在:独立成篇,有意为之;思想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汉代家训在家训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家训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对高校学报发展产生系统性、革命性的冲击,它改变了高校学报传统的制作消费方式,推动了高校学报的市场化运营;但是,受转企改制进程的影响,我国高校学报还存在数字化运营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大等问题,造成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不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明显。必须积极探索高校学报数字化运营之道,以促进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转变观念意识,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利用自身优势,解决数字化人才匮乏难题;创新办刊模式,全方位数字化经营学报;转变管理职能,通过市场化手段管理学报。需要政府、主管主办单位、学报多方共同努力,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特点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唯有如此,高校学报才能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专业化转型和体制创新,并且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报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报编辑栏目设计意识不强,不能精心策划栏目,往往因稿设栏,随意性大;栏目设计不能体现专业化、特色化,追求大而全,期刊质量上不去;栏目设计形式不固定、也不注意结构的安排,甚至出现尾大不掉等畸形现象.在分析了产生上述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应该体现农业特色;地方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农业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计应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学报编辑应根据学报宗旨精心设置栏目,根据栏目组稿,充分掌握学报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中有很多侠女形象.这些侠女形象表现出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个性张扬,敢爱敢恨;性格刚烈、机智果断;武艺高强、功成身退,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洒脱豪迈的气质.这些侠女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非凡,形成了侠女形象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在许多方面为后世侠女形象的塑造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6.
中唐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表现出新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方式从外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转向内心情感的深婉含蓄;2.诗歌意象从宏阔壮大转向细小窄狭;3.篇章体制从自由抒写的歌行体为主转向短小灵活的律绝体为主;4章法句法从天然浑成转向锤炼工密。  相似文献   
7.
试论杜甫秦州诗的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秦州诗产生新变,诗歌内容由关注国家民生转向诉说个人身世遭遇,景物描写亦由高大壮美之物转向了日常的细小景物,艺术方法则由慷慨激昂转而悲婉细腻,气韵表现则开始呈现出萧瑟冷落之气,折拗怪特的特色也初露端倪,沉郁顿挫的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本文在阐述诗歌新变过程中,还分析了产生这种新变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海南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从顶层设计、长远规划等全局、整体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以下问题:期刊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期刊质量的提升;期刊经营模式的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期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扩大研究视野,注重典型分析和实地调研,要突破对国外学术期刊经验的简单介绍或照搬,分析中国期刊生态环境并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村乡风民俗呈现出一些新模式和新特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陋习恶俗。因此,安徽还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新农村良风美俗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风民俗建设的基础;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引领乡风民俗健康发展;加强农村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发展乡风民俗游,调动农民乡风民俗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