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认识论按要素构成,将客体系统分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层次,认识理论则是一个由自然理论、社会理论和思维理论组成的三层结构。实际上,这样建构的认识理论体系只包容了主体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学说,排除了主体对作为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的认识,致使行为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无所归属。因此,我们认为,认识客体包括客观事物、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三要素,主体对三客体的认识就产生了事实理论、思维理论和实践理论三层次。本文试图以此三层次对认识理论结构予以重建。  相似文献   
2.
<正> 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人类认识活动已经逐渐挣脱了近代单一的理性分析思维模式,而走向对内在包蕴着理性因素、比古代体悟方式层面更高的悟性整合思维。以卡普拉等人为代表所建构的生态自然观,可以说就是这种悟性化走向的一个例证。这里,我们不妨从生态自然观入手,对现代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悟性内蕴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文化(culture)是人类学家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常在两种涵义下使用。首先,文化是指人类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类某一群体所思、所言、所行与所为的一切。文化是习得的:它可以代代相传。人类学家所说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诸如技术研究、婚姻习俗、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科学认识的经典程序注重从部分到整体,这样就淡化了认知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偏废了潜逻辑方法,忽视了工具的制作与选择,过分强调了真理性价值,忽视了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给予反拨,其中系统观念和格式塔是反拨的期望;科学发生于问题,而问题又是观察与理论(或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双重指向,它是反拨的发生显现。最后,作者认为科学认识就是一个“部分(?)整体”的双向互补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包括认识的主体性和实践的主体性。前者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结构的反映、描摹或观念再现的过程中;后者则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结构要素的再组,作出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性主要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选择和整合,对再现客体结构程序、视角的主动抉择,这是经典意义上的主体性,是人类承袭动物的智能结构面发生的,实践中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为理性的批判与否决,它是主体在既有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6.
信仰缺失: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新世纪的来临,会给人类带来一段新的历史和一种新的生存境遇,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只不过是传统的延伸与扩展,且无法随意挥去以往许多人们并不欢迎的东西──例如,诸多的困惑与迷茫。我们在这里试图阐释的便是,现代人的信仰缺失感将伴随我们进入新的世纪,人们无法将这种迷茫连同旧世纪一起潇洒地挥去。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同感 西方人的信仰缺失感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在他们那里,“上帝的死亡”不仅招致了传统道德的崩溃,而且还带来了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的摧毁。尼采之前,克尔凯戈尔就看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宗教信仰正受到科学理性的威…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以实践活动为认识中介的经典实践观逐渐丧失其有效性,让位于一个具有全新结构的非经典实践模型。在非经典模型中,实践不仅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源泉、动力和标准,而且是主体反映、协调和控制的对象,实践结构发生了全方位变化。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综合性或整体性是现时代的特征。在科学知识方面,它表现为横断性、总括性学科的相继出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为人类全球意识和“天—地—人”观念的产生。有鉴于此,哲学认识论也应当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去重新考察认识活动,再现认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正> 当下的认识论研究所反思的认识活动,通常只包括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的认识,而没有分析主体对这两个世界交互作用所致的文化世界的把握,这与我们在现实活动中更偏注于分析文化世界的价值结构,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充分发掘其意义这一状况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文化世界较之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我们觉得,应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认识客体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识论所反思的认识活动,不是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的认识,而是人对由他所创造的、独立于人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文化世界的把握。因此,它所关切的认识客体既不是诸如日月星辰、物质结构般的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也不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意向,而是由人的创造力的沉淀物凝聚而成的文化世界,即哲学人类学或解释学所称的“客观精神世界”,它近似于波普尔那种作为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或马克思的“对象化世界”。由于这一世界包括文化符号、文化意义和文化实践三个层面,所以文化认识论的反思也主要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