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科学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并兴盛一时。中国的科学主义者在传播科学主义的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有两个时期的推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一是维新时期的科学启蒙思想家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二是五四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借用"科学"旗帜来宣传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龙观华 《社科纵横》2006,21(3):19-20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生产力发展动力时,既继承前人,又有新的突破,提出了“改革动力论”即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创新动力论”即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动力论”即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社科动力论”即社会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巨大动力,“人民动力论”即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这就构成了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思想的基本框架。掌握这一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在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比较两代领导核心的发展观,对于加深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发展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针政策,并付诸实践,较好地解决了旧中国难以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这不仅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而且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龙观华 《理论界》2005,(9):38-38,228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中国未来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就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导思想、战略步骤、具体目标和要求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的构想,为中国的未来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影响我国1953年实行“五年计划”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二是革命时期形成的计划工作传统的影响;三是当时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现实影响;四是苏联五年计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