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是皇帝专制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结合。宋代官制,是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官制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毫不例外,皇帝盘踞于整座官僚机构金字塔的塔尖。皇帝,与攀附在皇帝周围及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后宫、东宫、宦官、学士院、翰林院等机构,构成了一整套皇帝制度。赵宋皇帝制度,比唐、五代更务实,亦更为坚强。它有效地维护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权,维护着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遏制了后宫、外戚、宗室、宦官对朝政的干预,避免了类似汉唐的外戚与宦官之祸。宋代自太祖赵匡胤至度宗赵祺,传了15帝,统治了305年(不包括流亡政府)。  相似文献   
2.
军源于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因军事需要而置的军自宋真宗朝以后淡化了军事色彩,但得到了保留,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宋代军不同于唐五代军的主要特征。宋代的军虽与州、府并列,但数量很少,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单位显得不成熟、不稳定。同时,存在“州级军”与“县级军”二重制,对此特殊性需要认真关注。州级军隶属本路;若降为县,则隶于州、府,军使兼知县。宋初所置与州并列的军大部分为太祖、太宗朝尤其是太宗朝所建;军的分布最突出的是北方、西北边境的河东、河北道、关西道。县级军两宋皆置,以南宋为多。另外,“军使”为官名,不是州之下、县之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3.
宋代官制以复杂多变著称.即以中书省而论,宋初无职守,仅存空名而已.元丰新制,中书省始举其职,并增建中书后省(官印以“中书外省”为名).入南宋,中书省与门下省又合为一省.孝宗乾道间,删去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中书侍郎之名.因此,后人涉及宋代中书省机构,稍不慎便出差错.或视北宋前期之“中书”(中书门下简称)为“中书省”,或把“中书省”当作“中书”;中书后省与中书外省之异同更难辨别.为有助于明瞭两宋中书省机构的组织及其演变,今特详加考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官品,是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产物。自魏晋以降,尽管其品级有疏密,名称有变化,然而,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抛开这个“官本位”的拐棍。宋代也不例外。有的史家断言:宋前期“官品变得无关紧要”。这个结论,不免有失于匆忙之嫌。与宋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两宋官品体系,从变动到处于相对稳定,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如果我们能从整个过程考虑,即能从官品总体变化上予以把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宋代官品制度比之唐朝,不是衰落,而是革故后之鼎新。由唐分九品正从、上下三十阶,至宋逐步改定为九品正从十八阶,删其繁冗,显得更简练易行;作为划分封建官僚等级的标尺,仍然发挥着“官本位”拐棍的作用。不仅官民之“官户”与“编户”之分、官吏之“流内”与“流外”之别,有赖于官品的划分,而且火祆教、佛教、道教之级别,也攀比官品。至于品官所享有的赎刑、荫子及衣、食、住、行等种种特权,无不以官品之高下而转移。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天文事业十分发达。在天象观测、星图的绘制和天象仪器的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如以记录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恒星观测而闻名于世的“苏州天文图”,驰誉世界的至和三年(1054)对超新星的观测,北宋苏颂等人所制造的、被国际天文学界推为天文钟祖先的“水运仪象台”,都堪称为世界之冠。这一些,自然是与宋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天文机构分不开的。然而,我们对宋代“天文院”的设置情况,了解得还不够。比如,反映在有的著作上,单知道宋代有天文院,而不清楚有两个天文院。《梦溪笔谈校证》一书,引用了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五的一段原文,校证者对这段引文标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唐宋以后的中国封建政治舞台上,翰林学士职官,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因朝代更换,历经变革,“其建置纷殊,名号异同,未可仆数.”翰林学士职官名物制度的复杂,给文史工作者带来了不易区别的困难.即以宋代为例,既有学士院之名,又有翰林院、翰林司之称;官署为学士院,官员却称翰林学士;官印更是独存旧格,沿用五代“翰林院学士印”之六字印文.及元人修《宋史·职官志》,居然误以“翰林学士院”为正式官署名,赫然作为标题,列于正史之中.今人受其影响,在一些有关宋人诗词著作译文中,因而出现了将“翰林院”当作“学士院”的误解.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为了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世,笔者于授《中国古代官制史》课程之余,撰成斯篇,谨供讨论.[学士院]一、职源学士院之名,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故事,驾在大内,则于明福门内置院;驾在兴庆宫,则于金明门内置院;今在右银台门之北第一门东向,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高大重复,号为‘朝门’,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即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也.”这是唐人李肇所记,当为可信.宋代沿置,学士院为正式官名.有冒称“翰林院”或“翰  相似文献   
7.
七月十日至十三日,本校第一批结业的四名宋吏研究生,在答辩委员会主持下,进行了毕业沦文答辩。他们分别以“优秀”或“良好”的成绩获得通过,并由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硕十学位。  相似文献   
8.
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类》是用数字组合"三公"、"四辅"、"五官"、"六部"、"七校"、"八座"、"九卿"、"十率"、"百官"、"千品"等等,自上古至南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职官,并予以简明注解的常识性读物.因局限于数字组合,自然不可能系统、全面地叙述宋以前之职官制度.只能蜻蜓点水式地点到一些重要职官,言简意骇地略注其朝代或职掌.因此,难免留下一些后人不易明白其涵义或朝代的条目.如"千品",为何意?令人费解.此外,王应麟乃宋末元初人,他以为时人皆习知本朝官制,故尔涉及宋代官名,多不注明朝代和职掌,这也给今日读者带来困惑.笔者有感于此,遂作札记二则,以为通读近于古代历史小百科的《小学绀珠》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姜夔在青年时期曾与合肥一位擅弹琵琶的歌女相恋.夏承焘先生<合肥词事>一文,对姜夔此段情事进行了详尽的考索,并指出姜夔词中之梅花意象与其离别之时正值梅花盛开有关.近有陆红颖《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一文,对夏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并继而提出姜夔的梅词与其西湖情事有关.然其文中对于相关史料的理解有误,姜夔有西湖情事的观点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史学”专栏第385期刊登了《“伴合中书”浅说》一文,纠正了一些注本对“中书”的误释,有助于古籍整理,自不待言.然而,由于宋代官制屡加改革,显得十分复杂,若不加区分一概而论之,易失于偏,讨论宋代官制,尤须慎之又慎.即如《浅说》一文,涉及到宋代“中书”简称的内涵、宋代中书省的职掌及宰相名称等问题,似皆未及疏理的确.该文作者说:“如果我们不把中书的具体含义搞明白,势必误会丛生,造成混乱.”同感于此,敢陈管见,就“中书”之名,略申刍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