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直至今天,它或以习惯努力,或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对于原始神话的认识,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溯源,有助于对民族意识的寻根溯源.考察几个最早形成的文化圈,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选择的文明样式的差异,使得各个民族各有鲜明的个性,其缔造出来的文化圈也便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例如被高山、大海围裹在亚洲腹地的中国文化圈,在封闭的境界走着自我完善的道路;在流动着的海域上所形成的希腊文明与腓尼基文明,则带着咄咄逼人的扩张意识;而巴比伦文化圈以神教为核心构成的“一神观”,其影响渗透到几乎整个欧洲……,由于追求各异,也使得各民族的神话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黎族的几类特征鲜明的原生态文化——宅居、服装、歌舞、图腾、纹身等方面挖掘这个民族的记忆,以期让更多人的了解黎族,走近黎族,并推动黎族文化走出海南、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被列为“八个必须”之首,彰显出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自觉与主动,从而进一步深化全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的认识.要在现实中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坚守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坚持人民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在社会利益分享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监督国家权力运行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明显地感觉到生态环境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就无法构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也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经典。它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样,因其展示出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画图而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被历代盛传不衰。作为使《诗经》光彩夺目的表现手法之一的“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一、“兴”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发轫,或曰“源泉”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是“物感说”。一般的研究认为,“物感说”是《礼记·乐记》提出的观点,其中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很显然,这是对古代音乐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如果要溯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的最初意义发轫,阐述生态作为人类的自然之家的实际意义,强调生态是文化之母,也是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构成。同时,根据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重点阐述当代拥有良好生态资源的少数民族的新机遇。提出要重点关注大江大河源头、大山密林深处的世居民族,关注这些地区的良好生态,在保护世居民族的自然之家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意在探讨这样一种模式:既能有效地保护黎族地区自然生态,又能充分利用黎族地区自然生态促进黎族地区脱贫致富,而黎族地区文明生态村建设,则是对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人民本位经济的基本特征——藏富于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藏富于民"是国强民富的基本路径;其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人民本位经济的社会认同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然后提出,人民本位经济必须是"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最后,提出了发展藏富于民的人民本位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经济形式以民营经济为主;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着重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们党在新世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物感说”与“摹仿说”分别为中西古典审美方式。一般来说,“物感说”的形成是以《乐记》为标志;“摹仿说”的形成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标志。由于这两部著作产生的年代十分接近,也就成为中西古典美学寻根溯源予比较的最好样本。 由于人类共同的起源及接近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审美思想上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民族习俗、社会形态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审美思想的差异,也包括审美方式的差异。往往,审美思想的差异又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色。“物感说”和“摹仿说”一定程度代表了中西方古代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