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盒式相机》是德国小说家君特·格拉斯于2008年问世的一部新作。小说被认为是格拉斯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格拉斯将其成名之作《铁皮鼓》中的问题意识,即真实概念的文学表达,延伸到了这部小说之中。利用盒式相机背后的"来自世界的凝视"来拓展真实存在的维度,并以此作为对现实的补充,在文本中呈现一种更为完整的真实。格拉斯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以全新的视角成功地诠释了用艺术创作更为高级的真实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2.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获得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亡命之徒》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罗伯特.斯通的重要作品。作者将宗教作为小说文本显著的话语形式,以宗教阐释困境,解读现世的混乱与虚无,以宗教的视角积极介入对当代人存在本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说家威廉·斯泰隆的小说《苏菲的选择》是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斯泰隆将他的问题意识扎根于基督教神学之中,通过波兰女子苏菲在克拉科夫、奥斯威辛和纽约布鲁克林的生活遭遇重新诠释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斯泰隆的诠释不再只停留在对纳粹暴行的谴责上,转而关注于每个人原初的罪恶,由原初自由的丧失所导致的罪恶之境。这种诠释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大屠杀经验的反思,更为身处绝望之境的人们指明救赎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暴力问题一直是海明威的研究者所追寻的问题之一.海明威一生传奇的经历为"暴力"一词做了最好的诠释.暴力在海明威的世界中一直被人们认可为是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譬喻,其实暴力对于海明威而言不仅仅是对令人深恶痛绝的生存困境的表达,更是他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文拟就海明威笔下暴力的二律背反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对海明威笔下"硬汉"生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姗 《北方论丛》2008,(3):46-48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20世纪初指出,人类寻求实在的共同本能……始终把这个世界从根本上看作英雄主义的舞台.如果说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义是一种自然,那么在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们看来人努力成为英雄更是一种必然.这种倾向深刻地植入人之进化的、有机的构造.然而,现代美国社会的危机却在于,人们在传统的文化行为规范中再也感觉不到什么是英雄主义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