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多极化研究中的几个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极格局是冷战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人们对这一进程的研究和思考过于乐观,对多极化格局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因素和消极作用估计不足。本文旨在从另一方面来思考多极格局的问题并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一个误点:多极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们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同一性,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同一性即两化的趋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重合的,全球化的趋势支配、影响和决定着多极化进程的许多重要特征,它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极”与“极”是不同的,今天的极不同于冷战时的两极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毛泽东的第三世界的思想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战略,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色彩,人们也常把第三世界的实力和潜力,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把第三世界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理想化;邓小平的第三世界已经不是作为一种外交战略,对邓小平的中国永远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也要给予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给予科学的回答;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作了正确的战略选择;在世界风云变幻,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形势下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反霸权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政策,这一政策为邓小平在新时期所继承并有很大发展。但在谁搞霸权就反对谁的思想中,又包含了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人们对此必须有正确理解;作为现实主义者,邓小平在形势发展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这一思想,不断超越其中的理想主义因素。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一以贯彻始终的政策,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策。它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永远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6.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虹  叶自成 《中州学刊》2003,(2):97-101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 ,在对日外交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最早主张与日本建交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 ,李鸿章的“联日”思想一度动摇。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 ,李鸿章开始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中日甲午战争后 ,李鸿章无论在外交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惨败 ,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李鸿章的对日外交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如果像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力量如此强大的国家,都无法觉得自己是安全的,那么中国的国家安全要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称之为安全了呢?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障碍、最容易中断其成长过程的,还是国内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态势和三线地缘战略体系叶自成中国地缘政治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形成了它的理论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总结过去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于当今的实践。中国今天的地缘战略体系大体上可以分成北线,西-西南线,东...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方法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继续学习和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应时中国易经中的思维方法给予高度重视,并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所谓中国特色的研究,应在思维方法中有所体现.对东亚和国际体系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大国兴衰、和平共处与"和谐世界"等问题,可以尝试着用易经的整体思维方法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韬光养晦容易引起误解,最好不再使用。有所作为决不是要当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