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的结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表述。它深刻地揭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利益所在。因此,“两个离不开”是正确处理今天民族关系的思想武器,是对各族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维护和发展“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必须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两种表  相似文献   
2.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二价镍配合物催化剂存在下,用3,6-二氯哒嗪与3-庚烷基-2,5-二溴噻吩格氏试剂共聚合成了哒嗪与烷基噻吩共聚物,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所得共聚物的收率为75%,而且溶解于DM F、DM SO、CHC l3等普通溶剂中。共聚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 is)中在405 nm处观察到最大吸收峰。用荧光光谱(PL)和热重分析(TGA)对所得聚合物的荧光特性和热稳定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5.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更加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公民)单元”“一体性”“共同性”,基于国族建构视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场域之中来审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相较以往有了更多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研究”“理论探讨”“实践路径”“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做梳理评述,更好服务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新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紧紧围绕新疆自治区中心工作,就事关自治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很好的决策咨询作用.本文在充分肯定专家顾问团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对顾问团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和期望.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民政工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社区建设。村民自治、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老龄工作,还是婚姻登记、殡葬改革、儿童收养,都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存在横向要素维度和纵向结构层次的双向铸牢维度。现研究多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横向维度,缺少对意识纵向结构层次及其关系层面的考察。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从纵向结构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划分为基于自识性的族群意识、基于社会比较的他族意识及基于共同性的中华民族意识。不同层级的意识在生发、演变过程中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在不同层级意识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与己”“他与我”关系梳理中,阐释中华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是共性和个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他族意识与族群意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提出三种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一体共生”,以进一步厘清三种意识的关系,整合和重构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10.
塔克拉玛干南部地区城乡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现在是全疆乃至全国城乡经济建设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施,给和田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沙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峻。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到城乡建设和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直接危及农村经济建设。本文在综合分析和田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为解决人类在高强度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快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