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日本和朝鲜是东北亚地区的邻国,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国开港暨早期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处境较为相似,但结局却大相径庭。对日、朝开港背景、过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考察近代日朝开港的特点和异同,指出日本明治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实施对朝鲜开港的影响,分析两国开港与早期现代化产生迥异结果的内外因素,进而指出日本武力威胁下的外交政策对东北亚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期的日本国学以本居宣长等人的思想为代表,以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为基础,以排除“汉意”复归“古意”的方式,建立了日本自我的道统语境.本居宣长等国学家的思想视域中这一内向构建的过程,贯穿着日本近世思想界逐渐强烈的他者意识;复古主义与排他主义的融合,成为日本国学重新“发现”日本的重要途径.以本居宣长为代表的日本国学也成为了近代以来日本国家主义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4.
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过程,也是东亚国际关系从前近代性向近代性过渡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尝试对这一秩序作出调整,与中朝两国相比,日本吸纳了西方条约体系,主动挑战旧有的东亚秩序,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构新的东亚国际秩序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以完成对朝、对清交涉为目标和手段,从多个层次完成了自身的外交近代化转变,同时也促使中朝两国对东亚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近代日本在羽翼渐丰后,遂以欧美列强的方式对邻国实施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日本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俄国南下与其争夺朝鲜半岛的利益加速了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的步伐,也导致了日本与清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借由"壬午军变"、"甲申政变"、"巨文岛事件"的解决,进一步宣示了其对朝鲜的宗主权,加强了中朝关系的紧密性。日本丧失其在朝鲜半岛的主动与"先手"地位,不得不通过战争实现其侵略野心,中日战争遂不可避免。一般认为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但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的天然对立以及在朝鲜半岛的角逐更是其深层原因。在挑战中朝宗藩关系上与日本有同样利益的俄国,在默认朝鲜"独立"之余,坚决反对日本势力涉足中国东北。甲午战争结束后,就辽东半岛的割让与返还,原本以朝鲜作为争夺焦点的日本与俄国,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6.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前,日本以"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方式看待日本与世界的关系.虽然日本的洋学对西方的地理情况作过介绍,但其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足,也没有能够深入到人文社会与政治等领域.<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日本通过该书内容的介绍开始了对于世界的探索,并且在对书中所传达的观念的运用与批判中开始了对<海国图志>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