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派系是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 ,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它具有独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变性等主要特点 ,是一种有别于宗族等传统农村组织的特殊功能组织。派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如下主要功能 :1 .利益的表达和保护 ;2 .公共参与的动员和组织 ;3.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派系组织在当今中国农村凸现是农村调控模式转换的产物 ,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表现 ,农村组织重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T村的发展事实表明,伴随着村庄合并,以合并前两个村里的原集体利益为纽带,以原村庄的两位书记为各派的核心.在T村逐渐形成了两个派系.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个派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采取的策略有:抓中间,放两头;揭露竞争时手短处,引导村庄舆论;借助官方话语和集团力量展开博弈;采取违规行为等.对于在村委会选举中派系精英的参与及其主导性应当理性地看待.派系竞争策略的选择既受宏观政治环境的影响,也是乡土社会特质的一种展现.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3.
村务监督是贯穿于村庄治理运作始终的一项重要功能.后陈村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治村的要求,在政府推动下率先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行了村务监督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1)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的体系化;(2)构建了村级权力制衡机制;(3)增强了村民代表会议的地位和村庄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4)创新了监督机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导入和运作,明显地促进了村庄治理的改善.然而,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现有权力分配格局的影响,村务监督监督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也会产生形变.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政治形式,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自2000年以来,村民自治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无论是研究领域、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当然,迄今为止,村民自治的研究也还存在种种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5.
“派系竞争“是 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派系竞争凸显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派系竞争的民主效应.认为派系竞争对民主型政治权威的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育,民主型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派系竞争是当下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其本身浸润于政治文化中。文章从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双向互动的视角 ,通过派系竞争透视政治文化的意义 ,考察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派系竞争中折射出来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预测了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 ,在中国农村逐步实行的村民自治作为一项重大的农村基层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空前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实践 ,已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村民自治给予了高度评价 ,明确指出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基于此 ,本文以村民自治的有关法律和文件 ,以及当前中国农村自治的实践为依据 ,就村民自治的“中国特色”作些初步分析。“自治”一词 ,按其词义解释是指“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作为政治和社会管理方式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