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野进  崔岩 《日本研究》2007,17(1):20-28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存在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MMED)的形成,本文首先以日本的国民国家的形成为核心,讨论了国家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国民国家的形成相关联的角度,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是如何看待国家的作用的。在概要分析明治时期经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的多层式经济发展模型(MMED)。最后概括了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历史经验和二战后的产业政策,对MMED模型进行了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的著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贫困的源泉》为例,总结和批评西方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东方发展现实面前显露的局限性,并基于儒家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及已构建的简要的儒家经济学框架,对东方经济体的成功发展进行分析,以此进一步推动儒家经济学的构建。首先,通过东西方发展思想的比较,对上述著作的一般前提和方法论进行探讨;其次,进一步分析西方制度决定论存在的局限,比较东西方理论存在的重大差异,论述儒家理论中的经济概念的内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东方发展制度的合理性;再次,分析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东方及中国制度的误解,这不仅影响了其对中国的认识,也影响了该理论自身的发展;第四,以日本的发展为例,论证了东方发展模式并非遵循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并根据日本发展事实总结了新的发展理论模型;最后,在进一步阐述新发展模型的同时,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儒家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野进 《日本研究》2008,16(1):17-26
发端于日本明治时期、后广泛应用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多层式经济发展模型(MMED),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日本的经验研究表明,MMED贯穿于从明治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使日本实现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绩效。相反,在1990年代以后,MMED的基础丧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下降,政府政策运用的不力导致了长期经济萧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成功,有必要以MMED为基础,创建一种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经济学范式,以解释东北亚经济发展这一具有世界史意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些学者很早就提出要以东亚的发展为基础,构建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的新社会科学.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隐含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另一种学术范式.<儒家经济学原理>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观,儒家学说是以"正义"这一规范性价值判断作为前提的,在这一基础上将经济学定义为"依据正义原理" "管理财产"的科学.对经济活动的逐利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做了合理的论述,并形成了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