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万历年间册立太子之争被称为"争国本",围绕册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皇三子朱常洵,明神宗万历与廷臣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博弈。整个事件由廷臣温和的建议开始,经过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以至于谣言四起,最后借助太后的力量得以解决,按祖制皇长子朱常洵被册立为太子,皇三子朱常洛受封福王。争国本是认识明朝政治运作的典型样本,折射了专制王朝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仁宣之治"的出现,固然与朝廷君明臣良,大政方针正确,措施有力等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成功.朝廷及时调整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荐举选拔得力大臣充当地方府州县的长官;且对地方官员严加考察,久任责成.因此,地方官多循吏,他们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兴利除弊,发展了生产,安定了民生.可以说"仁宣之治"的出现,基层官员甚有力焉.  相似文献   
3.
明代督学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英宗正统元年提调学校官(后改称提学官)的设立,标志明代学校教育专门管理制度的确立。此一制度是明为加强学校管理而确立的,督学之职掌为提督一省之学政。明廷对于督学的任职资格非常重视,“非经明行修,厚重端方之士,不以轻授”。对于督学的具体职责,明廷于正统元年、天顺三年和万历三年颁布专门敕书,即提学敕书,予以具体的规定,每朝也都有一些补充规定。明廷还对提学官按时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优异降调有差”。督学制度的设立,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的管理有专人负责,这在人治为主的封建社会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官造士”的目的。其中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到明朝后期,随着朝政的腐败,督学制度也逐渐败坏  相似文献   
4.
严嵩、徐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史书中,历史人物往往被分成“忠、奸”两类。其实历史人物是复杂的,这种“二分法”很难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明朝“奸相”严嵩与“贤相”徐阶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试论学术文摘类期刊的评价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文摘类期刊以博、大、精、深、新等特点赢得较高社会声誉。它的功能不是有关行政部门的硬性规定,而是人们自己认可的。它对客观评价学术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先天不足和客观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土木之变后,景帝采取了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不费金帛土地,迎回了太上皇,但是为了巩固帝位,采取了锢南宫、易太子等措施,引起部分朝臣的不满,并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使太上皇重新登上了皇位。  相似文献   
7.
明王朝建立以后,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在南北两京设有国子监,在各府州县以及边疆卫所都建立儒学。学校是培养各级官员的重要场所,《明史·选举志》谓:“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  相似文献   
8.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 ,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对老庄哲学的研究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重大的学术进展 ,成绩喜人。但是 ,从道家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 ,尚有未涉足的方面 ,也有其关注不够或忽视之处 ,如对道教生命观的研究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 ,学术界开始关注道家的生命观问题 ,但还未见有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道家生命观的学术专著。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霞的《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一书是道家…  相似文献   
9.
明初,各种教育制度比较完备,学风质朴尚实,教育效果较好。明中后期,由于朝政败坏,学校外部环境恶化,各种教育制度废弛,学风日趋浮华,生员鲜有实学。尤其是阳明心学兴起后,讲学之风盛行,书院遍天下,一大批优秀儒学生员离开儒学,进入书院,直接冲击了衰败中的学...  相似文献   
10.
尹选波 《南都学坛》2008,28(4):11-12
"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创办于1986年,原名为"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1989年更名为"东汉文史研究",1994年改为现名。至今已经出版整整100期,100期对时间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个刊物来说,已经匆匆走过了22年。22年的时光流转,22年的编辑新老更替,每个编辑办好这个栏目的赤心却始终不改。该栏目吸引了全国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的稿件,共发表汉代文化研究论文321篇,其中有60余篇被权威文摘刊物转摘,先后获得"栏目设置优秀奖"、"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等荣誉,《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河南省报刊动态》、《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都曾对该栏目做过报道,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表示祝贺,他们关心我刊,支持我刊,为我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现以笔谈形式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