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画是造型艺术,也是空间艺术.中国画空间存在的四个层次,即物理空间、模拟空间、结构空间、审美空间,构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性格特征.也揭示了中国画空间结构特有的内质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地域条件下,不同门类大学美术学科的办学特色,运用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认为:西部综合大学美术学科的定位必须坚持以服务于西部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在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树立“大学科”理念,强调综合人文、科技素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目标,与主要侧重于创作技能培养的专业美术院校和主要侧重于某一学科专长的单科院校拉开距离,形成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势互补。在学科发展特色上立足现实、扬长避短,挖掘学科综合和地域文化两方面资源优势,以优势带动特色,以特色发挥优势,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符合西部实际的、多样性的综合大学美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特色。  相似文献   
3.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李夏  屈健 《江淮论坛》2023,(3):183-193
民族精神是民族与国家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文化、观念以及内在的力量。斗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伴随革命、建设与改革等伟大实践而不断生成的精神样态。斗争精神内蕴斗争意识、斗争意志、斗争艺术的基核,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黄河图像作为民族斗争精神的视觉化表征,在不同时期彰显出不同的形态,根据党和国家面对的不同现实境遇与价值追求,分别表现为家国情怀的“革命斗争精神”、治理黄河水害的“建设斗争精神”和应对黄河环境危机的“生态斗争精神”。这三种斗争精神蕴含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性。在新时代下继续践行斗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集聚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行为,在文化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创意设计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关注该产业的人才需求、研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以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并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的论点.指出探讨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对塑造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告创意设计必须在文化内涵及艺术感染力方面有所突破。创意设计间接表现策略对于消除现代社会“广告抵触”现象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和艺术表现方式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广告创意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意象的生成,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哲学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美学.就传统中国画而言,图像、程式、笔墨是构筑中国画人文情态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画审美意象生成最主要的形式要素,被赋予了众多的象征意义和责任,成为中国画艺术重要的识别标志.而意象生成过程中图像、程式与笔墨的交融则体现了中国艺术对道的观照.中国画中意象的营构,图像、程式、笔墨的展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明道器"的统一,对中国画最终意境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