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体面劳动、道德贸易与劳工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站在劳工利益的立场上 ,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劳工标准与体面劳动、道德贸易之间的关系 ,剖析了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保护主义性质 ,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态度和策略。本文认为 :体面劳动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对体面劳动的追求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遵守国际劳工标准 ,有助于推动体面劳动、道德贸易局面的形成 ,使企业在产品和道义上都具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自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又相继暴发了两次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风暴),人们在关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注意探索、反思资本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金融资本自由化,忽视了对外直接投资(FDI)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中剖析90年代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所呈现的特点,探索其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借鉴意义。FDI自由化是本世纪50…  相似文献   
3.
朱廷珺 《社科纵横》2006,21(6):41-42
本文在H-O的2×2×2模型基础上建立一个N×2×F模型(N,F≥2),将FD I参与贸易情形下的贸易利益与投资利益进行了分割,并将有无FD I情形下贸易利益分配的主体、对象、机制、影响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区域经济多重开放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科学地选择了区域经济开放的指标体系,对甘肃省各市、州的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甘肃各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开放度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省内各市、州经济开放度差异是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从而制约了甘肃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为此,甘肃省内各地应加快市场化、工业化进程,加强对内、对外双重开放,以促进甘肃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于宾  朱廷珺 《社科纵横》2006,21(8):61-63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和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指标。自从“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提出以来,贸易条件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多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探寻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郭界秀  朱廷珺 《社科纵横》2007,22(12):32-33
CAFTA是中国-东盟顺应世界区域一体化大潮的战略选择。本文从中国-东盟间存在的贸易逆差状况入手,分析了CAFTA产生的贸易效应,笔者认为CAFTA的建成会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不明显。随着贸易创造效应的不断显现,中国-东盟间的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产业的转移以及中国自身因素的影响,逆差的存在并不代表是利益损失,而是整个世界资源配置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将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作为反映工业智能化程度的指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服务出口的影响。理论方面,将工业机器人安装纳入Melitz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证明了工业机器人可以直接影响制造业出口规模,并在产业关联的角度下分析了制造业出口规模扩大对促进服务出口的重要性,这为人工智能影响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链条。实证方面,使用2009—2019年52个国家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宏观贸易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确实对服务出口有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国家与生产性服务业效果更加显著,在检验稳健性与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出口规模在工业机器人影响服务出口这一机制中起正向促进中介作用。这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提升服务出口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垫脚石"论、"飞转的相互依赖齿轮"论和"互补性竞争"论,都从积极的一面探讨了区域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绊脚石"论依然具有客观事实依据和学术支持。在处理与区域贸易协定冲突问题尤其是贸易争端方面,法学界提出了多重选择方案,让WTO扮演"终结者"、"牧师"、"检察官"、"实施者"角色,甚至将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公共物品"进行"外包",尚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和法律依据。穿越体制性障碍,进行制度再设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中国应采取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战略处理两者关系,充分利用多种战略平台促进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应更加注重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的作用,尽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更加务实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强调扩大内需的同时,决不能降低对国际市场份额的追求;根据争端商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及价格影响和控制能力来选择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