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师范写作学不同于非师范专业写作或综合基础写作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师范性"."师范性"要求师范中文专业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训练,会写文章、会讲写作理论、会训练学生作文.本文对此"三会"模式的特征、意义、作法及其素质教育蕴合作了初步的论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本质上的理想主义者,张承志渴望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远远高于在日常生活中小有成功后体验到的那种安定感和成就感;他渴望知道自己正在走向哪里,为什么要为到达那里而苦苦地奋斗;他因此执拗地漫游在杂草丛生的精神荒原,诗意地追寻着他注定不可能拥有的那个最后的答案。诗意地追寻,使张承志跃入圣域,与俗界生活拉开了距离,于是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他因此感到无比的孤独。孤独的负载便是——倾诉。张承志的倾诉是独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仅有激情的诗意感发,而且更有对意义的理性思辩。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实现理  相似文献   
3.
晚清小说理论在界别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同时,对小说的本体特征作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揭示,而以"美的制作"、"虚构性"、"繁言如画"和"近世性"等提法最有理论代表性.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已从传统中突围出来,在对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融会中,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是中国近30年小说叙事的重要思想维度之一。在“新时期”,“十年浩劫”的惨痛历史记忆使人们普遍关注人道主义这一社会文化议题;而在试图重建人道主义的伦理与政治的时候,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引出了局面更加严峻的人道状况。尽管来自不同领域的话语霸权都将人道主义视为否定性话语,限制其话语空间,但是,人道主义文学理想却在对各种限禁的不断冲撞与突围中,形成蓬勃的思潮,而后渐至为流淌不息的潜流,终于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成为一个毋须争论的跨世纪思想命题。  相似文献   
5.
丁帆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7,4(1):128-132
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花淀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跨时代"的文学流派之一.他们的乡土抒写,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其内在精神蕴涵,既有传统美德的承传,又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叙事形式上,承续京派乡土抒情小说传统,善于在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中,创造清新明丽的意境,形成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审美形态在其流派活跃的年代,始终处在主流话语的边缘;而在其流派沉寂的年代,却又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方法,将会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设施,在创设教学情景和艺术情景、增大教学信息量和交互性等方面优化教学。本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和运用的方法及相关的教学原则,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4,3(2):114-116
郭沫若前、后期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在精神内质上有一个从"实在化的我"向"虚化的我"转换亦即逐渐否定自我的历程.相应地,在小说形态上也有了改变,最明显的是对自我心理与情感的呈现由深层浮向浅层,由具体化为抽象;知识者人物具像被非知识者人物群像取代,知识者自我由中心退向边缘,直至缺席,这可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叙事隐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西部新起的具有"良克之忧"的小说作家,因历史真实观的不同,对西部历史讲述是不一样的.既有对历史战争景观和江山改朝换代的"宏叙事",对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张扬;也有对家族、和个人日常性存在"微型叙事",对历史偶然性和神秘宿使的皈依,对现实历史走向的焦虑的叩问.这些叙事努力,使这一时期西部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历史潮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群中 ,柏原是一位不能忽略而恰恰多少有些被忽略的作家。他的小说获过全国性的大奖 ,小说、散文也常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读者》等广有影响的刊物选发 ,但评论界却没有投以多少关注的目光。有研究者认为 ,这是中国西部文学及西部作家被“边缘化”的结果。获什么奖 ,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作品 ,自然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 ,柏原的意义也不在这些地方。柏原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但多数是精工细磨而又不失独特感觉之作。由最初追随东部时尚的幼稚 ,到后来回归西部荒原的成熟 ,柏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观念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