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2.
<正>6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科联主办,江淮论坛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承办的第十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合肥举行。《中国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53家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联合声明》(《合肥宣言》),将联合建设全国人文社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与服务业GDP增长正相关,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进出口都对我国服务业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对服务业GDP增长的贡献大于货物贸易对服务业GDP增长的贡献;但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其进口对服务业GDP增长的贡献都大于其出口对服务业GDP增长的贡献.为了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我国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层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发挥货物贸易结构升级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正确处理商品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出口传统服务,引进现代服务,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在理性思辨领域,无论亚里士多德、康德还是黑格尔都认为道德与幸福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出现悖论。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以道德滑坡为代价。以"理性经济人"的公设出发,从德福关系视角探讨道德危机的症结发现:道德行为所"得"偏低、道德行为风险成本支出扩大、道德行为的支出与收益间渠道不畅通造成了道德危机出现。为此,需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信任机制、增加道德"收益"、减少道德"成本",使现实中德福关系尽可能趋于一致,进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表述,通常是用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种过程的多次反复、无限发展来说明的。至于如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的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却阐述的较少。本文试从信息和信息论方面对认识的过程进行再思考,从信息传输、转换和信息反馈的过程来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文珍 《学术研究》2013,(3):91-96,160
产品内分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上对各国的服务业水平差异产生影响。通过对"金砖四国"和7个"先进经济体"国家2000—2006年的服务业差异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产品内分工确实推动了服务业的差异性发展,且开放程度、迂回程度、交易效率等影响产品内分工的因素对服务业差异的贡献率较大。我国应在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中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根据群际接触理论,一定条件下的群际接触会减缓群体之间的矛盾,缓解彼此冲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两地青年的接触呈现了由试探、期待到焦虑再到防备的心理变化轨迹.两地青年的频繁接触并没有带来群体融合的直接效果.其部分原因在于两个群体间的交往没有充分满足最优的群际接触"条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两地青年群体的群际接触打造了最佳的平台和提供了最优接触的可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各级单位及机构应通过打造"大湾区文化圈"、推动大湾区中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打破制度壁垒等措施为两地青年良性互动保驾护航,增强香港青年群体对大湾区的心理归属和实践自觉,进而提升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科学技术 管理=效益,这话很有道理。它既说明了在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重要,又强调了科学管理不可缺少。争取最佳经济效益,是我们当前一切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生产力,必须在促进抖学技术的进步和实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两个方面下功夫。然而,在谈到科学管理对发展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的作用时,一些人往往偏重于强调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组织、控制和管理,以及强调对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的协调,这些固然重要,但  相似文献   
9.
强调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就是使它能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去发展,同时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根据得到的正确认识再制定出合乎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我们党所制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建立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这样,社会主义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优越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