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离岛”立法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日本制定了离岛法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采取保护决定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外缘的基点——离岛的低潮线、管理有低潮线保护区的离岛、建设特定离岛据点设施等措施,保全和利用日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项离岛立法行动主要是针对中日领土主权及海洋权益争议的,不仅对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长期、持续性的干扰和破坏,也使中日全面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面临新挑战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继“中国经济威胁论”巡演之后,最近日本官方版本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又即将出台,并很有可能载入新《防卫计划大纲》。由此,日本以建设外向攻击型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国防转型也似乎变得“名正言顺”。显然,这对亚洲各国而言绝非福音。  相似文献   
3.
李秀石 《社会科学》2006,(12):57-64
改善教科书的国际活动以自愿、自律为原则,公正、客观地理解历史,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本文从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及民间人士三个角度,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开展改善教科书的国际交流活动,总结德法、德波两个不同类型的教科书交流模式的实效及意义——消除战争加害国与被害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改善加害国教科书内扭曲的历史认识,以及双方教科书中不利于发展相互友好关系的内容,形成政府主导但有别于政府外交的改善国际关系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工作者多从中日战争对中国造成破坏与灾难的角度,探讨中日战争与中日之间的关系,关于中日战争对日本法西斯统治体制的作用问题缺乏深入的阐  相似文献   
5.
日本崛起成败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石 《社会科学》2004,(12):30-38
外交优势的确立及其丧失,使日本从借助国际矛盾实现近代崛起,不得不坠入“以战养战”的恶性循环并导致败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附于美国并立足于亚洲资源与市场;通过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技术、资本的引进与输出,开辟了驾驭“外力”铸造经济辉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日本倒幕维新时期的马墓雅弗利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李秀石关于在倒幕维新这场变革中出现的马基雅弗利主义思潮及其行动,日本史界虽早有论述,但囿于具体现象的罗列,至今尚无有关其思想源头的探索;其最重要的思想特征——哲学基础从未引起过史界注意;对于其名分论...  相似文献   
7.
李秀石 《日本学刊》2006,(1):105-117
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顺应美国的对华战略需要,并服务于战后重经济、轻军事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为了在周边构筑日本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供给地与产品市场,日本在台海两岸之间制造出彼此相互防范、敌对、竞争的局面,从中坐收两岸中国人争取日本之利。本文从国民党政权“以德报怨”对日外交的失败,分析日本对华战略的实质与特点,以及其现实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亚洲文明,日本学者中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其中后者居多。高谷好一的《亚洲的价值与多文明主义》一文为肯定论的代表。他从贸易通商有利于融合异文化的角度,把亚洲划分为日本、朝鲜、越南、爪哇、“陆地中国”、“沿海中国”、印度、“沿海东南亚”8大“世界单位”。从中筛选出“沿海中国”和“沿海东南亚”相似的价值体系,指出二者如果形成一个联合体,从中即能找出共通的“亚洲的价值”。沿海东南亚的特征是:(1)贸易通商导致其成员多国化及混血;(2)善于根据商业需要改变自我形象;(3)擅长融合异文化,体现了一种以柔…  相似文献   
9.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文学部部长大庭脩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关系史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著述甚多。一九七九年夏季,大庭先生以日中学术恳谈会日中关系史研究者访华团秘书长的身份来我国访问,八月十一日上午在沈阳市中华剧场作关于日清贸易问题的学术演讲,回国后又将所讲内容撰写成文,寄赠本刊。本刊现将大庭先生的大作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马英九上台后的日本对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英九上台后,日本对台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领土问题上,强化实际控制,缓和日台渔业纠纷;在军事问题上,淡化合作色彩,加强对台戒备;在政党支持方面,从支持民进党到在两党之间不偏不倚;在发展经贸文化关系方面,大力提升合作水平。这表明日本在台湾权力更替后,出于危机意识调整了对台政策,这也是影响日台关系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