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利益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利益即具有公共性的利益,亦即蕴含着人的社会性和物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并表现出共享性和共创性特征的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公共管理,而公共管理又必须以科学、民主和法治为手段。  相似文献   
2.
交往与生产一样都是一种实践活动 ,价值全球化与交往实践的全球性展开是密不可分的。价值全球化以交往实践为其动力机制 ,作为交往实践的特征的双向建构、双重整合是价值全球化的内在规则 ,由交往实践造就的公共领域是价值全球化的运行空间 ,作为交往实践内涵的平等、协商、对话是价值全球化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3.
汪辉勇 《学术论坛》2002,(6):127-131
公正是公共管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因为只有公正才能实现公共管理道德的根本目的———维持社会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针对反公正因素而对公共管理者提出的具体道德要求 ,其指向都无非是“公正”。也就是说 ,公共管理的任何一个具体的道德规范 ,都应该是、也必然是对公正的解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代公共行政的伦理规范可以概括为"忠、信、廉、正、实、勤、勇、民主"八个方面。忠: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政府、忠于职守;信:言行一致、遵守承诺、相互信任;廉:廉洁从政;勤:勤于政务;实:求真务实;正:品行端正、处事公正、作风正派、形象周正;勇:勇于牺牲、勇于创新、勇于斗争、勇于改错;民主:平等相待、广纳群言、团结协作、集体决策。  相似文献   
5.
拙文《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在《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之后,《学术论坛》先后发表了两篇意见不同的商榷文章,一篇是高兆明同志《物不能作为价值主体》(1989年第5期)的文章(以下简称(《高文》),一篇是黄海澄同志《论价值主体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透析汪辉勇大学生也是青年男女,因而凤凰相求,本不为奇怪,况古今中外同学恋何其多,甚至有不少传为佳话。但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透露着一种不寻常的信息,它反映着一代学子中不少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笔者试探讨这样一个几经咀嚼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人的价值:地位、本质、尺度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勇 《云梦学刊》2002,23(1):25-27
人的价值是人类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评价的尺度 ,它一方面要解决人类在整个宇宙中处于何等地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解决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解决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层面上 ,人的价值又可以区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价值本身到底是什么 ,至今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这关键是对价值的本质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领会。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存在 ,一种主观性存在、指向性存在、设定性存在、选择性存在。价值是人对其自身及有关事物进行评价的尺度 ,它一方面表明了需要什么以及需要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表明事物及人自身能满足人的何种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奖励是社会或者组织的一种激励措施。社会或者组织希望通过设置奖励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以促使其朝社会和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前进。奖励的目的能否实现,与如何运用奖励的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奖励形式主要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我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认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辩证关系,正确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奖励形式,是我们提高奖励效价的关键。笔者试就如何认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运用两种不同的奖励形式,发表粗浅见解,以就教于各位同志。  相似文献   
10.
汪辉勇 《探求》2006,(4):80-80
人类必然以“社会”方式生存,而社会必然以“和谐”为理想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不同,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以及有关和谐社会的境界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执两用中”、“致中和”,以及近代思想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不同理解和表述;在西方历史上,则有古希腊“理想国”的和谐社会构想,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的和谐社会蓝图,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