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当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讨论中,“本文”(Text)概念几乎无所不在。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科学革命变革的标志和起点,然而其含义究竟如何?许多人尚不甚了了,对之误解和歪曲的事时有发生。作者在研究时发现,“本文”虽然是一个西方概念,却与中国道家之“道”有着多方面的血缘关系;如“消解”与“反者道之动”(老子);“对话”与“负阴抱阳”(老子);“本文”与“万物一马”(庄子)等,本“对话”在一个中国学者(E)和一个西方学者(W)之间进行,其本身又是一篇关于“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走向对话的西方现代美学滕守尧西方美学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经历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然后再从形而下的经验描述到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辨的历程。它经受了二十世纪科学思潮的洗礼,然后又从科学的纠缠和形而上中脱颖而出,进入一个更高的超越的层次;它与现代艺术相互影响,使...  相似文献   
3.
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学到不少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总的看来,仍未脱离灌输式的窠臼。其中有种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美育又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也不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园丁式教育,而是一种兼顾知识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融合式教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美学随着艺术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巨大转型过程,例如,从感兴趣于“创造”概念发展到热中于研究“创生”概念,从对“秩序”及其审美特性的研究到转向对“偶然”、“即席”、“自发”等概念的研究,从全力研究“成熟”艺术到研究“童真”艺术,从研究“客观反应”的艺术到研究“内在反应”的艺术,如此等等。本文对这一转型作了一番素描式勾画。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艺术形式及其要素,都处于一种立体交叉的生态式网络关系中,只有将这个网络联通,才能感受到其形式意味。具体到每一件艺术品,不仅有点、线、面等要素之间的生态网络关系,还有作品与其相关的生活、情感、文化、科技联通后形成的生态网络关系。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这些要素,并在创造与表现活动中将这些要素联通,在反思与评价活动中发现其意味。最后形成感知与体验能力、创造与表现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这些能力才是学生德行和智能诸方面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滕守尧“文化比较”与“比较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种比较的活动,后者指比较之后形成的“来自所比较者而又不同于所比较者”的文化,这种“比较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它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由交融导致的突变。突变意...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滕守尧在目前关于审美文化的讨论中,部分人把大众文化等同于审美文化,笔者认为,此种混淆不仅不妥,而且很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审美文化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使这种讨论更加深入,本文愿意提供当代英国人关于“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与新道家滕守尧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领域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符号──结构主义、解释学、女性主义等,已经成了左右当今社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思维的主导模式。但详加考察后就会发现,这些思维模式都与中国道家的一些思想有...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席勒(1759—1805)逝世200周年。“席勒式”的诗可能不如莎士比亚,但“席勒式”的美育和美学思想,在时代性和社会性上,却显现了持久而强大的活力,以至于在当今所谓的“后现代”仍常成为“热点”话题。这里本刊编发一组笔谈文章,讨论席勒思想“先进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美育首倡者。  相似文献   
10.
R.G.柯林伍德(1889—1943),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于1934年开始在该校任教授。他于1938年出版的《艺术原理》,是他的主要的美学著作,该书中对艺术表现的著名阐述,在现代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一学说与克罗齐一脉相承,被称为“克罗齐—柯林伍德学说”,柏尔斯德雷在其美学简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存英语世界中,克罗齐的一个最有学识和最有威望的追随者是R.G.柯林伍德……但是,仅仅说他是一个追随者是不公正的,他在探索艺术异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独创性,他还详细地分析了在作为一种过程的‘想象性表现’中,混乱的情感是如何变得清晰和被自我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