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一川 《天津社会科学》2015,(2):105-113,127
艺术公赏力作为问题,在中国是与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和随后的电子媒介时代及全媒体时代等时代称谓相伴随的。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是推动艺术公赏力问题发生、发展或变化的力量及其来源。由于内部多重问题链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相互作用,艺术公赏力问题的深层,存在多重相互交叉和扭结的动力因子,于是有三种主要的动力模式:公而高式与艺高于人说、公而低式与艺低于人说、公而平式与艺平于人说。这三者分别是现代中国自我的高于社会、低于社会或平于社会的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量的符号性面具。现代中国自我渴望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时常遭遇不确定的困扰,恰好借助艺术而幻化出另一自我去代替。于是,艺术公赏力问题的深层动力源集中体现为新兴的现代中国自我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矛盾或个群矛盾急需调节。  相似文献   
2.
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型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学术型艺术批评要在两面夹击中突围,就需推进自身的学术自觉,即心灵文化自觉、艺术史自觉、艺术思想自觉以及学术个性自觉。在艺术批评发生分化的当前,做好学术型艺术批评自己或许正是要务。  相似文献   
3.
4.
张艺谋近期影片<三枪拍案惊奇>和<山楂树之恋>在叙事上不乏可取处,但其遗憾同样值得关注.<三枪拍案惊奇>把原作的"反英雄"故事同中国东北喜闹剧杂糅一体,使得个体严肃的生存沉思同群体轻松的嬉闹奇特地糅在一起,缺乏中国通俗艺术应有的兴味蕴藉,令观众找不到投入的充足理由.<山楂树之恋>对小说原著实施了缩减、分割、变形、新编等改编策略,造成了零散化感受,一方面让青年观众不仅不理解主人公性压抑的政治根源,而且反倒误解为伪道学,从而产生阻拒心理;另一方面让了解这种根源的中老年观众感觉不解渴,无法唤起对于当年历史的深度反思.这样的叙事遗憾在渊源上可以视为"第五代"曾经的看与思的双轮革命留下的后效,这种后效正在持续困扰当下中国电影的追赶步伐.类似这样的叙事新憾在当前中国电影界具有一种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对自然美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美学的研究领域是广泛的,可以就理论本身(如它的研究对象、方法、范畴)进行探讨,也可以比较地研究审美现象。人们为什么向往湖滨、海滩、山林?因为那里有美。自然美为什么会成为如此令人沉醉的审美对象?本文拟通过中西方认识自然美的轨迹的比较,简答这一问题。一如果你打开歌德自传《诗与真》、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雪莱诗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你会深深惊奇于他们对自然美的洞见、酷爱。但是,西方人“发现”自然美却是很晚的事!  相似文献   
6.
晚清与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语这是一组有关晚清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笔谈。晚清在近年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性论域中已成为热门话题,而它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这次也成为我们探讨的焦点。著者主要来自京城三所高校,临时集合是基于各自的个人兴趣、视点、看法和现有研究意向,并没有刻意寻求一律或一致的意思。这样做正可以见出各位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程光炜教授把视点投向以往关注较少的新知识界社会角色变动状况,以社会变革实验和新式社团为重点揭示“从书斋到社会”的现代性历程,从这个侧面透视出中国文学现代性在晚清的发生背…  相似文献   
7.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国美学界尚在讨论的问题。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跟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科学。最近,周来祥同志在他的两部美学专著《美学问题论稿》和《论美是和谐》中,以同一篇文章登载两处这一醒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9.
两种审美主义变体及其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一川 《社会科学》2006,9(5):178-185
审美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进程不可或缺的一副颜面,其双重源头即日常式审美主义和思辨式审美主义。周作人和宗白华两人可以分别视为两种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中国审美主义带着中国语境的深深印记,实际上呈现为两种变体——精英审美主义和市民审美主义。这两种审美主义变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存在独特的互渗性关联,构成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一川 《浙江学刊》2004,6(3):25-31
革命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颜面之一.革命主义在其审美化过程中回荡着修辞张力,暴烈的革命具有诗意的颜面.革命主义具有最广义、广义和狭义三层含义或形态.中国审美现代性中的革命主义应当是一种由政体一文化革命、传媒革命、以及阶级趣味革命合力驱动的"三轮革命".审美现代性航船总是必须悬挂着鲜艳的革命旗帜,而革命主义也需要插上审美的翅膀在知识分子和普通工农兵民众心空高扬.革命主义的发生其实主要来自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代性变革需要.由于中国人的固有的宇宙模式和中优外劣心态等的束缚,中国现代性一再处于低于理想水平的缓慢变革或危机状态.这种非常局势竟实际上充当了中国现代性变革的常态.对这种非常性常态的痛切体验煎熬着现代知识分子,逼迫他们采取激进的革命姿态并把它诗意化,导致现代性长出一副革命主义颜面.革命主义在现代具有其合理性.每当中国现代性处于动荡状态或危机情势时,革命主义总会适时地登场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