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至晚明发生了一大变化,这变化目前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却似乎被忽视了,他就是被看作旅行家的徐霞客。徐的审美观具有科学美学的特点,他是近代新型自然审美观的创始人。对此有必要加以剖示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神会自然与观照人生——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祯与王国维处在中国末了一个封建朝代的一头一尾,他们的诗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集大成的产物。王士祯的神韵说凝聚了中国古代艺术体验论的精华,是一种综合与提炼的结晶;王国维的境界说则在吸收了西方近代艺术哲学的基础上改造神韵派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开山。由于这种相承而又相悖的原因,有理由认为两家的诗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是一个集体项目 ,丛书作者全部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的研究旨在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基础而又超越作家作品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方面取得进展 ,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丛书作者对流派的界定及其特征 ,多有独到的认识或辨析。许多重大问题的生发求解 ,如流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风格意识 ,如玄学理想人格 ,如宫体诗派的文学史意义 ,如台阁体的合理性 ,如小说理论流派的再划分 ,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流派风格 ,其结论笃实 ,又让人耳目一新 ,堪称实证考索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范例。丛书作者都有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他们分工合作时 ,既充分尊重个人兴趣 ,又注意整体的互相联系 ,这有助于文学研究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方苞、刘大槐、姚鼐引领的桐城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其实,桐城派作家中的一部分人也从事诗歌创作,并且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这一点,最早由桐城作家姚莹指出,他说:"国朝持论之善足洽天下大公者,前有新城尚书(王士稹),后有吾家惜翁(姚鼐),庶几其允乎.  相似文献   
5.
神韵诗学的发展在 2 0世纪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以共和国的建立为界 ,其中贯穿始终的是研究观念的演变与更新。前一阶段属于现代神韵学的萌发期 ,大致有两种趋向 ,一种用个性来阐释神韵 ,另一种则侧重于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后一阶段神韵学遭到过全面否定 ,80年代后进入高潮 ,中心转向审美 ,领域涉及诗歌史、诗歌美学、文化渊源研究和艺术比较研究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逐渐成为关注的中心 ,而神韵的当代价值也开始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山左登、莱地区,诗歌成就最高的要数莱阳宋氏家族,这个家族创作时间横跨明清两代,其创作前后期的嬗变也在山左地区别开生面。莱阳宋氏有两支,本文专论长清一支。在社会活动方面,该支宋氏以宋继澄最为突出,他于明末创建了海滨复社,山左地区参与者九十余人,一时间声势颇壮。明亡后,宋继澄隐居弗仕,曾到即墨参加过丈石诗社的文学活动,是山左地区一位"大节可钦"的社会活动家兼遗民诗人。创作方面,宋玫以及宋继澄、宋琏父子成就颇高,宋玫与吴伟业齐名,宗法盛唐;宋继澄父子则抒写遗民情怀,诗格接近中唐。宋氏家族在明清之际的政治取向和文学转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故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当全国高校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进入高潮之际,由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主编、山东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考古组集体编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出版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源远流长、繁富非常的文学长河中,是否存在一种恒久的文学精神?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有,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其内在构造如何,它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进入现代以后这种精神有没有发生变化,它是否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这些问题都必须回答。  相似文献   
9.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嘉靖年间进入望族行列,其世传家训强调道义和读书二事,并形成了“忠勤报国”的政治理念.王氏家族成员同时从事各种文学和学术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仕宦家庭的博雅气质.在经历了明清鼎革之后,王家对原来的处世态度和立身原则作出了调整,这种调整成为王氏家族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影响了他们此后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明后期至清中叶诗坛上,性灵派与神韵派的主张似乎比较接近。两派都反对模拟,倡 写性情,在强大的复古潮流中别树旗帜,另开法门,所以人们往往较多地注意两家与格调 诸派的对立而忽视了彼此的真正差别。还有认为两家具血缘关系的:“神韵之说,原是从性 灵说转变得来的。”①这实在是一个误会,其实它们之间的差距并不亚于各自与格调派的 对立。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有必要将性灵与神韵作一番比较,以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两 家的创作主旨,进一步理清明清诗歌发展的脉络与流向。 一、两种主观真实 性灵派的所有主张都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真实观是性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