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经济“失衡的增长”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新媒体时代也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与新媒体相适应的新素质,大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合体,在培植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务必偏重辨伪的能力,伦理素质方面务必偏重禳恶的能力,情感素质务必偏重审丑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瞿明刚 《船山学刊》2008,(4):156-158
长江三峡是悲秋的文学主题和时间悲情的原发地、多发地、绝响地。宋玉的《九辩》以心物同构模式和社会、人生、自然的巨大悲剧内涵开启悲秋的主题和传统,宋玉也成为真正的“言秋之祖”,“宋玉悲秋”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典故。长江三峡的悲秋主题在汉魏六朝即已扩为宏响,至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而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3.
题壁是书写传播时代的审美化大众传播.唐代驿站题壁诗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文人,也有皇室人物、良家妇女等,作为传播主体,他们往往也是主要的受众;驿站题壁诗的主题主要有羁旅行役、感物即兴、怀古伤逝、留言寄情等类型.驿站题壁诗记录了唐代文人的行旅生活,表现了他们漂泊流离的游子心态、体物入微的诗人意趣和积极入世的士子情怀.  相似文献   
4.
审美移情的机制是联想和同构、移情作为主体与对象的一种交流,审美感知是其起始。感知通过记忆生成表象,表象揉进情感生成审美意象;感知通过同构原理产生皮质力的活动,再触发与之相应的情感反应,移情现象即发生。审美移情的形态是同构、同情和象征。同构移情是人的生理方面与对象的稳定性铝合;同情移情侧重人的情感、。C境和情绪与对象的随机性耦合;象征移情则以观念、意忘为中介,是主体的类心理与对象的比附性耦合。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语文,是以人格美为核心内容的性情语文.同时,应该实施有利于文化信息承载和审美趣味培养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李贺是一位嗅觉特别敏感而特别钟情芳香气味的诗人。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达了诗人渴望爱情、功名的生命体验。也传达了唐代芳香建筑与芳香饰品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唐代题壁诗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题壁是书写传播时代的审美化大众传播行为之一.唐代题壁诗的传播主体主要是皇室人物、文人、僧人、妓女、良家妇女等;传播媒体主要有石壁、驿壁、寺壁、屋壁和厅壁及桥、亭、叶、树、竹等;传播意图有嗟贫叹厄、戏谑行乐、感物即兴、留言留念、扬名延誉、讽时刺世、传情达意、伤逝悼亡八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暮愁”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是指人们在日入的酉时与黄昏的戌时至人定的亥时之前这一时段的时间悲情体验。中国文学暮愁主题形成的心理背景是人类原始心理中的日神崇拜。中国文人日暮愁情形成的原因是日暮当归、黄昏闲暇、暮色迷茫与日暮的文化象征。暮愁的触媒主要有光色系列的古道斜阳、日暮远帆、日暮落红、斜阳芳草等意象以及音响系列的夕阳疏钟、日昏胡笳、落日鸣蝉与暮天孤雁等意象。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文学的云雨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雨意象是中国文学性爱主题最经典的隐语,产生于原始思维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上古的求雨仪式是"交感巫术"的生动展现.殷周时期祈雨仪式上人们用自身的交媾来影响天上的云雨,为"云雨"的性蕴含奠定了基石.<诗经>里的"云雨"是云雨原型的过渡,蕴含着繁衍人类的生殖意义,同时开始初步具备色情意味."云雨"在<周易>里是男性化的原型,在<诗经>、<高唐赋>和<神女赋>里却是女性化的原型,而在宋玉之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里却成了男女交合的隐语.此外,"云雨"还有离散和恩泽的寓意.  相似文献   
10.
<正> 自然地理不但影响人的生理形态——长短丰瘠、鼻、目、耳、肤,而且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由此而引出文学艺术与自然地理相耦合的特征.中国是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文明古国,象长安、洛阳、荆楚、金陵、齐鲁、幽燕等地,是诗人经常活动和吟咏的场所,其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加之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古人对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十分敏感.物候因素造成了中国古诗的如下两个有关特征:首先是时空彼此参融.时间的运动,或融入太阳、月亮的“飘逝”,或融入河水的“流逝”,春光的“消逝”.时间流程(季节推移)与空间意象(自然景物)彼此表现着对方.其次,诗人心理与自然风光的异质对应,这一特征集中体现为中国古诗所代表的春恨与悲秋的两大美感范式.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