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人因酷烈党争而频繁陷入贬谪之中,又通过理性内省提升内心境界以挺立精神主体,使贬谪中的山水具备迥别于唐人的文化品格。由苏轼所发起苏门诸子参与的武昌寒溪西山唱和,即是以山水为媒介来反思士人贬谪命运、树立自由人格、因诗以进道而追寻文化价值的典型例子。并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下通过想象追忆的艺术创造,构筑起士人群体间维系情感交流、心理勉慰和价值认同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山水审美活动使士人坚守文化理想的人文情怀得以传承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泛社会化应用,推动了网络原生传播从初期的小众现象发展为当今的大众化行为。基于传播类型的划分,网络原生传播主要体现在网络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与人内传播中,并各自具有独特的传播机制。同时,网络原生大众传播的浮光掠影、群体传播的封闭化与个体的双重困境,凸显出网络原生传播理性导向的三个维度:精神的沉淀与塑造、传播渠道的策略优化与对个体网络生存境况的人文观照。  相似文献   
3.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溢为生命精神之平淡,完成诗、人、道之圆满统一.它标志着苏轼经由山水审美而追求内在超越,肯定个体感性生命又调谐社会理性要求,尽性以至命,塑建全新理想人格而达到“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4.
对高尔夫英语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高尔夫英语翻译中的发挥,指出在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的翻译目的的制约,而翻译目的又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高尔夫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准确翻译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才能译出佳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选择了渐进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这是一条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改革道路,尽管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理论上却备受争议。本文试图通过理论的角度,分析说明渐进式改革从总体上优于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并指出,在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只单方面进行体制内或体制外的改革,效果都是一样的,并且是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效率最差的。而同时进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市场化改革是最优的渐进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6.
跨世纪建设人才需要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素质和身心素质,而我们目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这些主要的个人素质方面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缺陷,为了避免这些缺陷,提出了从改变教学观念、提供广阔的读写思考空间、重视学生心理发展并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来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五个方面入手,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7.
受到消费主义与新媒介技术的影响,读图时代的晚报副刊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副刊多频率地运用各式图片与形象构图传播信息,视觉化趋势增强;图片专版大放异彩,摄影文学则为副刊视觉传播开拓了更深广的领域。另一方面,从承载内容上看,快餐式的视觉文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副刊文学性的消解、受众参与性的式微与思想性的解构。副刊视觉化传播的主流应是融合时代性、文艺性与思想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程磊 《决策导刊》2000,(10):20-22
直观地看问题,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尤其是大量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跃发展。但是.也应注意的是,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矫正传统制度缺陷,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的过程。而对一个正处在市场化过程之中的地区(国家)来说,制度变迁的短期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以此为出发点,或许能为西部开发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境界。山水审美参与士人主体的内在建构和心灵完善,是对传统政治人格的极大补充。这一参与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晋宋山水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士人打开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朝廷、政治的审美境界,为个体人格注入了非功利的审美因素,山水的审美品貌和依托形式也大致确立;唐人山水突出了情理的和谐交融和感性生命的自由舒展,创造出壮阔雄浑的山水兴象和秀逸明净的山水诗境,但中唐的文化转型造成传统人格的萎缩,也使山水境界从荒野林泉转向都市亭园,启迪着宋人的山水新路向;宋人山水突出了对宇宙人生之理的关注,将山水也纳入人文精神的范围,宋学中理学标举的天理本体与苏轼蜀学所提倡的情本体,使士人在山水中定位的理想人格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美学与人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处理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诗学命题上,陶、谢的田园山水诗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性质:田园富于人间情味,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山水则突出远离人寰的荒野性质,诗人游赏其间凸显出主客关系的紧张。这与其个性化的家园体验有关:陶在躬耕归隐的田园人生中重构价值依据,获得生命的安顿;谢则徘徊在山林与朝廷之间苦苦寻觅精神的归宿,在情理冲突中提炼出山水幽奇之美。正是这种家园体验的差异造成了田园、山水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