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五羊衔谷传说在汉晋时期已有流传,降至南朝刘宋,五羊传说增加了道教色彩,一变而为五仙五羊传说。入唐之后,此说影响日广,广州遂有五羊城之名。中唐时期,五仙且以广州城隍神的形象出现并受到祭祀。及至南汉,基于五仙五羊传说而肇创五仙观,建祠立祀。北宋续有迁徙、重建,见诸珉石,由此可略窥守土之官"事神治民"的施政理念。凡此皆折射出道教与地方文化传统的融合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唐代北岳实为共享的仪式空间,其祭祀涵括官方祭祀与民间祭祀两个层面。具体而论,国家祀典中自开元礼五岳常祀成为定制后,北岳常祀代有举行,同时,官方祭祀还与祈雨、祈晴仪式密切相关,其中暗含政治控制和邦国经纬之意。而北岳祭祀凸显的捍御边防之诉求,与北岳所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密不可分,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四岳祭祀的特征之一。相较而言,民间北岳祠祭延展为多种样态,其崇祀神灵的主要动机亦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其规模有时并非一般,可以由此反观此类民间祭祀的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5.
罗燚英 《阅江学刊》2012,4(3):76-82
在民间信仰脉络中,先秦"泰山治鬼"说在汉代演化为泰山司命信仰,逮至晋唐,泰山主治生死的职能更为细化,形成以泰山神为首的地府衙署。作为岱宗,泰山司命信仰自然会影响五岳。东汉时泰山裁定生死的职能已投射到五岳。至唐代,岳神司命信仰流布更广,信仰内涵渐趋丰富,更多折射出世俗化的信仰诉求。与民间岳神司命信仰发展理路不同,汉唐道教将泰山治鬼说与道教神学思想结合并加以创发,道教岳神司命信仰由此别具特点,具体表现为泰山司命的重要标识——泰山死籍形成、岳神司命信仰与五岳真形图信仰、五岳真君信仰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恒山钟灵,物产殷充,密合仙家服饵之需,故早在汉代,这一地区即有修道者活动。逮及东晋,恒山屡屡出现在上清仙真传记中,但此时北岳更多的只是作为南渡前已有仙道传统的遗存而进入上清文献中,上清派并没有在创立之初即播布恒山地区。相较而言,北方天师道与恒山的关系更为密切,北岳祠的建立和祭祀皆有天师道道士参与,由此更具道教色彩。直至唐代,自玄宗朝至懿宗朝,不少高道驻泊恒山,与朝廷联系紧密,推动了道教在恒山地区的发展。这一时期,北岳真君庙随时代变迁亦经历由盛而衰的过程,而北岳真君到唐末更转为太极真人徐来勒并出现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道教山岳真形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其发展演变与道教教义思想、信仰和仪式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的道教山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山岳真形图的演变.而人鸟山真形图、酆都山真形图等则在图形模式及其神学意涵上各有新的发展.文章以山岳真形图图形本身为中心的考察,将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这种道教灵图,进而加深对道教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晓春博士的《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学术专著.李博士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对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张载哲学研究在当代受到西学研究视域影响而误读的结论.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的著作,还是一部系统的反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9.
人鸟山造端乎六朝,卓尔独出.<玄览人鸟山经图>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人鸟山及其真形图的经典,而其成书年代聚讼未定,本文考辨指出此经成书约在东晋中后期至唐初之间,至迟应在唐高宗总章元年之前已经成书.此经结合诸说,将西王母纳入人鸟山真形图出世神话的叙述脉络之中,使人鸟山真形图的起源神圣化.经文所载人鸟山真形图醮仪特具象征意涵,醮请诸神构成独特神真序列,修醮意图直指"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且人鸟山一山七名,从而更富神学意蕴.凡此文本研究及其神学思想探讨,有助于深刻认识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实质及其功用,对汉唐道教史的研究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已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特别是六朝时期,在道教神学体系中,西王母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重要转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女仙谱系的基础。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西王母道教形象演变,对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