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统计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提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教训,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党又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延安整风的胜利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正是在实践中对中国革命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再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规律既有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处,同时也有与之不同的特点。文章考察的角度主要着眼 于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性即一切规律所共有的特点: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等特点,分析这些共性在社会发展规律 上具有与自然规律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凸显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贷款反映的是投入一个地区的信贷资金量,体现的是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文章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两个基本结果:一是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贷款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二是贷款的增加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作用呈现区域差异性.对于不同区域,当期贷款带来的影响不一样:东部地区当期贷款每变化一个单位GDP变动0.1776个单位,中部和西部当期贷款对GDP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已基本形成,但理论的创立并不等于理论的完成,在未被验证之前,它仍只是一种假说。马克思《资本论》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而且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完成,实现了由假说向实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注重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来转变教学观念,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以城市生态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存在状态.生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价值观基础是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生态文化发展的动力包括生态危机的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规律的作用,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等.生态文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核心推动力和灵魂,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凝聚社会合力和向心力,提升生态城市的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初步形成了社会发展规律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经典阐述。但理论的创立不意味着理论已经完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采用了“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方法,对鲜活的资本主义事实进行考察,从而对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进行了经济学论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的发源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接触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从而迫使其在此决定性问题上有了初步突破,但还是从精神自由出发来谈出版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从精神领域跨入物质领域,接触客观物质利益,并发现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把出版自由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1846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已基本形成。但理论的创立并不等于理论的完成,在它未被验证之前,仍只是一种假说。《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和唯物史观的最终完成,从而实现了唯物史观由假说向实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