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现代俄语标准语的两个分支——编纂语和口语——的词汇,都以中性词为基础,但许多中性词在标准语的两个分支中,具有不同的语义内容.口语词汇单位的语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性词的语义变动体现出来的,本文拟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口语的词汇语义特点.在讨论之前应该说明的是,我们所讨论的口语词汇的语义变动,是一种共时的语言现象.如果用历时的观点来看,词汇单位的语义变动是语言中普遍的、有规律的现象,而不只是口语所特有的,但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2.
将各种语法论述中早已反复涉及。似乎已成定论的趋向动词“来”、去”提出来 讨论,是基于笔者的看法;迄今为止的所有观点,都没有或没有完全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且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为例; 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去: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①它们表示有方向的动作;②方向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立足点。但这种传统观点所不能解释的,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在书面作品中的情节描述里,并没有说话人出现,这时“来、去”的方向立足于什么?其二,诸如“书从他手里掉下来…  相似文献   
3.
普遍的看法是,评价一种语言理论是否有价值,须以其能否用“越少越好”的有限的规则,解释“越多越好”的无限的语言事实为标准。转换生成语法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语言理论,或许正是它拥有最少的有限的规则系统,而解释的对象是语言中可能有的无限句子的集合。不过,如果语法是人能够说出和理解语言中数量无限的句子的能力,而语法又可以概括为一套有限的规则系统,凭着这一套规则系统,人就能够说出和理解任何一个具体的句子,那么,对转换生成语法的作用的这种理解,同其规则系统的产生,似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看来是逆过程,而实际上不能兼容(至少不是…  相似文献   
4.
“非谓形容词”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元任先生曾指出:“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严格地说,没有”。这个观点代表了早一些时候汉语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的普遍认识。近年来的“非谓形容词”一说,引起了语法学界对形容词的重新认识。现在,几乎在所有涉及形容词的语法论述中,都接受了“非谓形容词”这个范畴。不过,笔者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觉得提出“非谓形容词”这一范畴的立论和取证,尚有不少疑点,所以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就教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和同行。1.根据汉语语法研究中普遍接受的观点,划分词类依据三条标准:句法功能、司法形态和抽象意义。一般在分析“非谓形容词”(以下简称“非谓”)时,也运用了这三条标准,我们也就先以这三条标准为  相似文献   
5.
汉语否定结构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中对否定结构的分析,出发点是将其作为肯定结构的对立面,即“否定对肯定而言。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在前头加‘不’表示否定”①;“肯定是陈述某件事情的存在,否定则是陈述某件事情的不存在”②。如象花是红的/花不是红的;我写字/我不(没有)写字;外边在下雨/外边没下雨,即S-P/s-NP这样的对立,被认为是语法普遍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否定结构看作以否定词限定肯定结构而形成。从一般语法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析方法也未尝不可,但深究起来,这样的二元对立在理论上尚有若干欠缺。先看这样一些例子: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