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聊斋”到“磊轩”“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长孙立德在《聊斋志异》的跋语中说:“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后来又转而成为蒲松龄的别号。但何时起以及何以命名为聊斋,在蒲氏的诗文中却未见著录。从康熙已未(1679)撰《聊斋自志》的年代推算,那么至少在蒲松龄四十岁以前,就已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后来也曾有人释斋  相似文献   
2.
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上半叶,山东淄川的蒲松龄(1640——1715)和安徽全椒的吴敬梓(1701——1754),在他们各自具有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中,不约而同地对科举制度作过尖锐的揭露和猛烈的冲击.一南一北,后先辉映.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它是统治阶级用来选拔和造就本阶级需要的人才所建立的一套策略和方法.唐代开国后不久,当唐太宗看到新进士从宫殿的正门缀行而出,感到自己这套方法行之有效,就毫不掩饰地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如果说,这种制度在其初期,对于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给予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以一定的进身  相似文献   
3.
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晚号定甫,别署藏园居士、铅山倦客、离垢居士。原籍浙江长兴,祖承荣值明末甲申之役,流徙江西,遂为江西铅山人。父喜游幕府,幼承母教。二十三岁中举,至三十三岁始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八年后乞假养母,侨寓南京。四十二岁以后任绍兴蕺山书院、杭州崇文书院、扬州安定书院山长,历时九年。五十四岁时再度入京引见,记名御史,不久因患风痹疾南归,六十一岁时卒于南昌。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存活的年岁问题关于蒲松龄的年岁,向有八十六岁、七十六岁两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即主八十六岁说。路大荒《蒲柳泉先生年谱》则考定为七十六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并存两说,而以八十六岁说为主。解放以来,绝大多数蒲松龄的研究者都采用七十六岁说,没有人持什么异议。1981年3月27日《北京晚报》第三版刊载了萧云题为《蒲松龄应是活了八十六岁》的一则短文,题下加了编者按语:“本文对《辞海》等书的一条解释,提出了不同看法。”同年5月10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通讯》第五期据此摘  相似文献   
5.
(一) 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晚号定甫。先世居浙江长兴,明末流徙江西,遂为江西铅山人,居西关石磐渡,后徙居南昌。父坚,字非磷,号适园,慷慨有奇节,喜游历;母钟令嘉,字守箴,号甘荼老人,著有《柴车倦游集》。士铨生四岁,母钟氏即授《四书》及唐人诗,断竹篾排比成字以教之。十一岁随父遍游  相似文献   
6.
袁枚(1716—1798)和蒋士铨(1725—1785),同驰名于清中叶的诗坛(合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两人之间的私人交谊,亦颇为深挚.他们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引为同调,时相唱酬,而且不惮互相攻伐,经常切磋诗艺,并彼此以领袖当时的诗坛相期许、袁枚长蒋士铨九岁,蒋每尊称袁为“前辈”,视之为良师,袁则屡呼蒋为“才子”,视之为益友;蒋士铨又早于袁枚十三年去世,在蒋病废濒危之际,曾对袁以身后之事相托.所以他们两人之间,不仅是一般的诗文之交,而且是知己之交,甚至可说是生死之交.探索一下袁枚和蒋士铨的交谊,对于了解他们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活动,于知人论世,以至澄清某些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妄加揣测的无稽之谈,都不是没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论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的经济形态。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需要树立“以知识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价值观念;创建工作团队,培育团队精神;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隆年间,开国已历百年,政治渐趋稳定,经济日益繁荣,统治者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知识分子大多潜心典籍,学术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诗坛上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袁枚首创性灵说,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们共同主盟乾、嘉诗坛,并在各自擅长的文艺、历史、文学批评领域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蒋士铨的诗词古文素负时誉,他的声名远播海外;他所创作的戏曲,乾隆时期即已“流播艺苑,家艳其书”.他是以诗人  相似文献   
9.
古本通俗小说《跨天虹》,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来著录;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十五章《清代的说书和话本》第三节《清人编刊的拟话本集叙录》总集《跨天虹》条云此书系“傅借华旧藏清初刊残本”,但未有具体介绍;阿英《小说闲谈》、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谭正壁《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戴不凡《小说见闻录》、陈汝衡《说苑珍闻》等均未提及此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新编《中国通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与短篇白话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风行的同时,文言笔记小说也始终盛行不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传统,并以它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圭臬。自它问世以后,在清代文坛上即曾掀起过一个模仿《聊斋》、写作笔记小说的热潮。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都步《聊斋》的后尘而不能脱其窠臼。对此独持异议并以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