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论张舜徽在考证、辨伪、辑佚诸领域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考证、辨伪、辑佚诸方面,有其精辟的论述。他主张考证有内证与外证两种形式,这实质上是对前人考证方法的高度总结;对于古书伪托的原因,他亦有全面分析,强调从识古书大体的角度进行辨伪;至于辑佚,指出难在别择,贵在有识,并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有关辑佚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2.
张舜徽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 ,他以独特的视角毕生致力于“小学”研究 ,择善而执 ,摘取精要 ,善于考证。他对古字的认识并不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 ,而是有创见性的。《说文解字约注》自成体系 ,是他十年前苦心研究的结晶 ,具有研究性、总结性、考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荣耀与追求:广西壮族土司民族认同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广西壮族土司的"攀汉现象",既是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英雄历史心性的体现。壮族土司以及受土司影响而在壮族民间所形成的"汉人后裔意识",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壮族自我意识的缺失。这种文化策略,也是历史上壮族"汉而不化"、"融而不合"奇妙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后来的壮族民族自我意识的再生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万承土州的《万承诉状辑录》手抄汇编本,是研究土司制度和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弥足珍贵的地方民间史料,尚在整理之中。就目前保留下来的有关土司社会的地方史料来看,这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本诉状汇编。这部《万承诉状辑录》手抄本,幸运地得以再次公布于世,彰显了它作为民间文书的可贵,而其辑录的鲜活的地方史料,无疑具有引人瞩目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舜徽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毕生研治国学,著述繁富,成果丰硕.其贯穿于整个治学生涯的学术志趣、学术胸襟以及严谨博通的治学道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有关治学的诸多方面,堪称自学成才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土归流的进程,壮族土司社会的社会结构、地方经济、文化意识、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在壮汉民族交往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地演进和转型.其过程体现了制度文化存在的普世性意义,具体表现为在文化嬗变中彰显国家、地方、民众之间的互动与制衡;民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融而不合,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壮族文化特质;文化边界变动下土司社会各群体固有自己的内在秩序.当我们把壮族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看时,就会对改土归流后土司势力长期延续的历史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韦顺莉 《创新》2009,3(8):19-22
土司是整个土司制度的核心人物。壮族土司世袭罔替,雄踞一地,权倾一方,他们之中的确有霸道妄为、恣意蛮横者,但是由于土司是当地政权、族权、神权以及财权的掌控者,是守卫边疆的精军统帅、治理地方的中流砥柱、土民依附的封建领主,所以在壮乡社会秩序的运行和维系中,壮族土司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舜徽先生的目录学思想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顺莉 《学术论坛》2002,(4):100-104
当代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 ,通过对具体目录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对研究理论的梳理 ,基于传统校雠学的思想从文献学的角度去看目录学 ,无疑是为了强调目录学的实用性而着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的宗旨 ,他不仅指出目录的类别标准是书籍的内容实质 ,而且在目录学著作的编纂方面亦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宽容民族文化心理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 ,诸如干栏式建筑、传统服饰与饮食 ,以及“都老”制遗风等方面的剖析 ,揭示和探讨了壮族的宽容性心态的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土司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顺莉 《广西社会科学》2006,(7):189-192,F0003
有关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以及土司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一直是广西民族历史和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其主要体现在已经发表的有关广西土司的史料整理成果和现有的有关广西土司制度史的学术研究成果等方面。然而,在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方面,亟需加大力度,拓展空间。为此,应注重地方民间文献的利用与传世经典文献的征引,以跨学科的多层面的新视野、新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构思与设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