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以来,在批判宗法人伦的过程中,“尊老”的观念和行为亦曾遭受过严重的冲击.但是,儒家“尊老”思想的原初意义当中,却充满了超越于社会政治之外的属性,即自然情感原则。以“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尊老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子女对父母天然的爱,取决于人类敬老扶弱的天良。这既是儒家提炼“尊老”思想中自然情感原则的出发点,也是他们贯彻这一原则的天然依据。因为我们看到,对尊老行为中的不自然现象,儒家是做了批判的。在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今天,古典的美德,或可为人际关系的日趋合理化发挥新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日本"京学派"神道叙事中的朱子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育 《求是学刊》2006,33(4):124-129
日本“京学派”的工作,除了回应政治秩序的要求外,复与神道意识形态的确立密不可分。朱子学无论是充当排佛力量还是神道附庸,它的道具底色,在整个德川时期都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何以不可能有纯粹的朱子学者,以及日本之所以走向民族主义膨胀之路是一种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3.
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其大者,可分为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两方面,即:以“价值置换”、“反求诸己”和腐朽“神奇”为思维特征的“内平衡”模式和以“谗嫉毁谤”、“杀尽不平方太平”为行为特征的“外平衡”模式。系统揭示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之优劣短长,可提供客观而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古学"与"国学",是日本近世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各自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取向上有差异,话语上有分别,但学脉上有关联,观点上有承袭.在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植入自己学说体系内,并为它们营造可以连续生长的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问题上,两者间并无龃龉,且成为日本近世思想链条上前后衔续、难以分断的两大逻辑连环.  相似文献   
5.
"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朝贡"形式推展于东亚地区的"华夷秩序",经历过从"文野之别"到"国族主义"的漫长演变过程。与此相应,穿梭其间的亲缘关系网络亦经历了从紧密到松弛再到解体等次第演化阶段。其中,"自民族中心主义"和"利益中心主义",构成了秩序组建与解体的核心内情。  相似文献   
6.
一、守望相助为新时代中日关系注入动力。在中国暴发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经年与中国磕磕绊绊的日本居然出现援华义举,特别是日本要“举全国之力”与中国共度危难的态度,让国人感到意外。这是一次在中国人没有心理准备情况下日本官民几近爆发式的对华善意表达,也是暌违久矣的中日“急接近”。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的问世,预示着思想史领域新一轮解释革命的即将到来。人们能读到如此大量的秦以前下葬的先秦典籍,这恐怕是继“汲家竹书”后的第二次。其意义,其价值,已不言自明。据发掘部门整理,这次出土的竹简,可分成十六篇,除了意义重大的十四篇儒家内容外,还有两篇极引人注目的道家文书,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拟名)。因传世本《老子》再生于焚书后,故可信度问题一直令人担忧,1973年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尽管行文古拙,抄写年代更接近于原著成书年代,但由于下葬年代均在“挟书律”后.故很多地…  相似文献   
8.
自郭老不承认中国有特殊国情,说中国人既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以来,唯物史观便君临了中国史研究领域.作为唯物史观之认  相似文献   
9.
儒、道、佛(禅宗)三家理论构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从理论“终极关怀”的视角看,三家皆有自身的理论极限:在儒为“天命”,在道为“无极”,在佛为“拈花之境”。三家理论既有纵向的衔续性,又有横向的涵纳性。道家以“无限”实现了对儒家的超越,佛家以“心法”实现了对道家的超越,最后由宋明理学完成了对三家的综合性超越。准确地找到这三个极限,对于在宏观上重新认识儒、道、佛三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或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统政治权力的真空时期。因此,“乱”,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基本的时空特征。从大的方面讲,它导源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而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变化;从小的角度看,则可归因于“臣弑君”、“子弑父”和“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等“二逆”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