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潘绥铭  鲍雨 《学术界》2015,(2):76-87,323
本文着力解决的是主体建构在社会科学诸多范式与取向中的合法性问题。主体建构是一种视角、一个解释工具,也是一种方法论取向,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倾向。主体建构以现象学关于主体意向性与意义建构的论断为认识论基础,以理解社会学为理论源泉,试图理解关于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主体的视角下的不同的意义。主体建构的目的是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差异性理解、过程性理解与情境性理解,并以此解构垄断意义与固化意义,寻求社会现象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2.
鲍雨  章敏敏 《理论界》2014,(5):52-54
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身体实践有着双重含义,一种是作为资本的身体实践,一种是作为消费品的身体实践,两种实践形式相互分离却不可分割。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消费社会中两种身体实践的关系,旨在揭示身体从作为原始的工具存在,到作为资本运用到雇佣劳动领域,再到资本和消费品属性同时存在的发展脉络。并指出消费社会的发展和后福特制的出现,是身体作为消费品得以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残障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经验.为了反抗残障的生物医学话语,社会学内部诸多理论传统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残障现象.本文理清和呈现不同理论传统中“残障”的不同意义,提出残障概念的四个理论面向:社会偏差、社会压迫、日常经验以及身体“体现”,具体分析这四类理论面向产生的背景、基本论述及内部的差异性表述,评述其解释力及其局限性,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社会学视角下残障研究的理论脉络,了解西方语境下残障的社会学意义,为中国残障研究的开展和本土残障理论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盈盈  鲍雨 《社会》2013,33(2):185-207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