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是富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作家。与大多数日本作家喜欢在杂志上现炒现卖文本的运作方式不同 ,大江通常要花一二年时间撰写作品并加以精心的润色方才出手。三六义田教授指出 :大江从不写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货色”(Potboilers) ,而是每一作品面世皆有思想哲理或艺术技巧上的新进展。1  评论家们注意到 ,为大江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第一本重要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 964 )就表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种尝试 ,它虽然是基于大江独异的个人体验之上的 ,却完全与日本“私小说”(Shi-shōsetsu)意趣迥异…  相似文献   
2.
西方通常都将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克丽斯塔贝尔》、《忽必烈汗》这三大诗作相提并论,称之为魔幻诗或超自然诗,对它们极力赞扬,推崇备至。布鲁克(Stopford Brooke)有一句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很能说明这一点: 柯尔律治全部美妙的诗篇可以装钉在二十页中,但是,应该全部用纯金。当代有影响的批评家奈特更是别出心裁,把这三首诗称为柯尔律治的“神曲”,认为它们分别与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净界》、《地狱》、《天堂》相当。概括地说,对柯氏魔幻诗不加分析批判而一味颂扬是西方评论的通病。另一方面,苏联和我们国内一些把柯氏视为反动或消极浪漫派诗人的论者又把魔幻  相似文献   
3.
侧重梳理新世纪以来国际美学协会多次重要会议的主题,勾勒当代世界美学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向多元化美学开放的轨迹,以及关注东方美学的趋向,借鉴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与美学范式,倡导尊重不同文化渊源的"多元之美",探讨在文化博弈格局中建构当代东方美学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文学的特质表现在:它使日本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化作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漱石特有的美感意识、伦理观念、批判精神和艺术表现力量;它具有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现实;它刻意开拓了近代日本文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电子传媒时代和文化数字化的语境下,当代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与文艺美学的焦点转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多维“空间”,尤其是主导性的赛博空间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多元、开放、流变的特征,与后结构主义一些重要概念相契合,其中有“20世纪最重要的空间哲学家”之誉的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美学思想具有特殊的价值。他和加塔利所创造的“千高原”、“块茎”、“褶子”等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的后现代理论空间、互文性空间、赛博空间和新巴洛克美学空间,从而对拓展和建构当代文论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政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阿甘本对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生命政治反思,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集中营”“活死人”和“见证”三个重要维度。首先,惨绝人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啻为纳粹至高权力制造“例外状态”的物质化空间。其次,集中营里“活死人”是阿甘本“牲人”系列的重要表征和“赤裸生命”的极端形象。最后,奥斯维辛大屠杀之后的“见证”,意味着“剩余”的创伤记忆与“幸存”表达等问题。阿甘本以关注生命政治的姿态,凸显了诗学正义和批判美学取向。他关于后奥斯维辛的审美政治反思,丰富了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文艺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7.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膺者.研讨大江文学的思想特质,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江文学中的性问题.而将这一问题置于日本艳情文学传统的语境下加以审视,无疑会加深我们对大江文学的特色和价值的认识.一、日本艳情文学传统一瞥扶桑之隅的传统日本文学的真髓在于非政治性的个人艺术体验.日本古典文论和相应的重要文学传统大致可分为真言、可笑、衰怜、物哀怜、艳情、余情、幽玄、有心、寂、意气十大类,间或互有交叉.享有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之誉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可说开拓并确立了日本:“艳”(情)文学传统.这一文学传统的基本精神和旨趣在于以玩赏的姿态咏叹男女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当今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凸显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混杂的"种族与族性",催生了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伞状概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跨语境的理论视野,而且它还可以把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论图式统辖麾下,包括奇卡娜诗学的"新美斯蒂莎"图式、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图式、居间哲思的"林菩狱"图式和少数族文学图式,以及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等。跨文化诗学聚焦于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杂性,关注边界、荒界与跨界问题,开启了特殊的学术空间,丰富了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和帝国研究的思想视野,尤其对族群混杂、身份跨界的文学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名著《洛丽塔》充盈着重复和戏仿的元素,被公认是后现代叙事的重要标本。在西方互文(文本间性)文论视野中引入希利斯.米勒小说诗学的"重复"理论与德勒兹哲学"差异与重复"的美学命题,审视《洛丽塔》的"重复"、"戏仿"与"差异"的三个维度,能够启迪我们更为深刻地感悟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质,理解德勒兹哲性诗学强调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的思想力量,深化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诗学的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皆大欢喜》置于表层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神话—原型理论、文本间性和社会历史背景构成的多元化语境中释读,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对该剧的两极世界对峙的图式和人物的同向运动作了初步论析,研讨了其特殊的象征结构及其原型意义,并以全息论的视点追溯西方戏剧文学的历史轨迹,论述该剧在宏阔的文化历史语境中的文本间性,对其深层蕴含进行了多侧面的揭示,认为其原型意象与象征结构模式,既是神话思维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又是承袭文化信息的历史嬗变,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理想与资本原始积累残酷现实二元对立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